(一)主张活动课程
大家普遍认为,活动课就是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这种说法很值得我们商榷。活动课首先是“课”,课堂是主阵地,但是又要“活”,不受课堂约束,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思想上以儿童为中心,比起必修课,活动课更应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等特征。要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活动课应遵循-些原则。①"活""动"性原则。以课堂为主阵地,但也可走出课堂;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也可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②综合性原则。③课程性原则。活动课程不排除课堂外的阵地,但被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不能放弃课堂这个主阵地。杜威所说的可课程活动中心是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而不是教学场所的转移。④长效性原则。应该立足长远,为儿童的终身打算,不搞急功近利那套。⑤知识性原则。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让儿童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儿童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奢谈能力的培养,有如沙上建塔一样。 ⑥趣昧性原则。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不可忽视。⑦创造性原则。创造,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主张启发式,情景式,参与式,体验式学习
只有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儿童主动性、积
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情景化教学的核心思想即:儿童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每个学习者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有着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形成了不少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这些经验,而应以这些经验为起点,引导儿童,充分调动和发挥儿童的理解力,帮助儿童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将所学的知识与真实任务情景结合起来。
三 对儿童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引导儿童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质规定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范畴,必须从教育本身质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本质。具体来看,包括以下观点:①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作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②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教育者以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促使和引导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的社会化;③教育是人进行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产生就是人决心按照自己的目的来改变自身现实存在状态的结果;④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递的手段、工具和形式,教育本质的核心就是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特性就是传递性、工具性与手段性;⑤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儿童个性化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儿童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质的规定。
(二)满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
儿童三至六岁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教育必须适应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不同年龄特征儿童的学习需求。
在注意方面,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分散。但是,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艳丽的对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可见,兴趣对于唤起注意的作用。
在感知方面,依然是缺乏对于事物的观察兴趣和耐心。然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能够调动观察的兴趣,引起有意注意,达到感知的目的。
在记忆方面,是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对于一些有兴趣的事情和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能够记住。原因是形象材料生动具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和他们好奇的心理参加识记,提高了识记效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五条指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
主动地学习”。落实指导纲要,就要充分注意幼儿学习的认知特点,要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必须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引起他们充分
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感知的兴趣,强化记忆,促进思维的过渡。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幼儿教育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他们愉快的学健康的成长。
(三)促进独立主张及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能否实现创新关键还是在于人。学龄前儿童(4-6岁)是创新性思维开发与培养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对此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与开发,这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其创新能力,对于孩子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所提升。从现代教育理念可以发现,对同一问题具有不同的看法,其高明之初就在于 人的思维方式不拘一格,肯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因此,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与开发对于孩子的未来而言至关重要。
四 学龄前儿童个性化教育的建议
(一)观察儿童,因材施教
“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孩子,进行全系统的观察,在教育过程中做个有心人,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其自身的优点、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每个儿童的不同之处,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尊重儿童,教学当中情景化
尊重差异,注重孩子个性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把自主还给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给予儿童自由活动的空间、正视孩子问的差异,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捕捉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不断地生成与发展。作为一个当代教师。“ 只有懂得正视差异,善待差异,我们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全面地靠近孩子,让我们更加.包容孩子、尊重孩子。在老师这样的包容与尊重中,每个孩子才能获得成功与自信的空间。”只有我们做到尊重孩子个性的差异,我们的孩子才能够真正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家园合作,开发儿童个性
随着现代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幼儿园、家庭、社会对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教学纲要》 提出:“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学纲要》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开放教育思想和合作教育思想,着眼
于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描绘了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理想的“ 教育社会”,幼儿教育成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园合作是人的发展的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能比拟的。家园合作是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所能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单面能胜任的,而需要多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作为儿童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特殊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其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著作
【1】郑建成 . 学前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05 .
【2】(意)蒙台梭利 . 外国教育名家经典作品系列: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262 .
【3】唐淑 . 学前教育思想史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
【4】(法)蒙田 . 论儿童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63 .
【5】(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 普通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6】任平,孙文云 . 现代教育学概论: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