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以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独立思维能力
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生长阶段有其与生俱来的主动性和好奇心,而且每个儿童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都有差异。传统教育方式的标准化、模式化教学,忽略了儿童个体差异的存在,用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方式、相同的标准来教育儿童,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儿童因为喜好不同或者进度快慢的适应不同而产生厌学情绪。而且,传统的教育方式需要的是儿童遵守规定、服从指挥,而不需要儿童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让儿童形成依赖性,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个性化教育恰恰相反,学习内容的确定从儿童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出发,能够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可以逐步锻炼儿童的独立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儿童根据个人兴趣培养自己的优势
社会的发展是每一个普通人辛勤工作的结果,但推动社会变革的却是那些在特定的领域有优秀才能的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自己的特长,就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伟人一样,如果他们从小到大都是按部就班的读书工作,不能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去学习爱好的知识,那么我们到现在可能还没有电灯、电话,没有相对论,没有万有引力论。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小学就被学校以“低能儿”的名义赶出校门,是他母亲通过观察,让爱迪生自由的学习感兴趣的知识,10岁就开始学习化学并独立在地下室做实验,最终早就了一个伟大的、对人类文明发展有长远影响的科学家。这是个性化教育的有利于儿童根据个人兴趣培养自己优势最好的证明。
(三)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互动的教育方式,不仅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去制定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要根据儿童的反应和接受情况适时的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这样就有助于儿童逐步发现适合自己认知方式的学习方法,在这样互动的教育方式下,儿童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也给儿童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儿童的学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会只局限于教材或者教学大纲所限定的条条框框之中。
(四)促进儿童的人格品质健康发展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儿童性格品德塑造至关重要的时期,传统教育方式中刻板的限制儿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如同把儿童充满发散性思维的大脑约束在一个玻璃球中。而这个时期的儿童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本来就充满了求知欲、创造性、好奇心和一点点的“叛逆”。儿童长期在被“束缚”的方式教育下,会影响儿童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被这个集体认定为“低能儿”的一批儿童,更加会变得孤僻、偏执。而在个性化教育方式下,师生之间经常的互动,学习环境宽松,儿童可以充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施展才华,能够促进儿童的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
(五)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在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老师除了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向儿童传授相关知识以为,更重要的是帮助儿童正确的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引导儿童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创新。这样的的教育方式让儿童有足够的热情去面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自主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下,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挥和提高。
三、我国学龄前儿童个性化教育现状
(一)评价模式单一
我国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大都仍属于分数教育,也就是“应试教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早就为孩子报了各种兴趣培训班,并积极参加各类早教比赛和考试,孩子考了第一,家长很光荣,这种评估体系抹杀了个性化教育。所有的评估指标都围着分数转,评价孩子学习情况看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也看分数,提前进行幼衔教学,分数是一切。在这样的教育评估体系下,教师衡量孩子的标准也必过于“标准化”,孩子的个性必将被抹杀,创造力的发展也会受阻。
(二)教学资源欠缺
当前我国学龄前教育场所大多数是各种私立小型幼儿园、托儿所,师资力量比较匮乏。除了一小部分私立幼儿园和大城市里的幼儿园比较正规,能够达到幼儿个性化教育的发展需求,更多幼儿园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也比较简单甚至简陋,十多张小桌子,一些塑料玩具和几本绘画本就是孩子们的所有学习材料。加上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家长对学前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意识不强,完全无法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教学方式模板化
多年来,我国的学校犹如一座座工厂,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流程,一成不变的培养孩子,不论每个孩子的个性如何、发展水平高低,都千篇一律的要求和对待,千篇一律的毕业。孩子成了千人一面的“工业产品”,所有的差异一概抹杀,个性荡然无存。
四、学龄前儿童个性化教育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在个性化教育的同时重视基础性教育
个性化教育倡导的是尊重个体的差异,通过分析评估个体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促进个体在宽松的氛围下,充分调动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但是,学龄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人生刚刚起步,只是懵懂的儿童,缺少分辨是非和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所以在学龄前儿童个性化教育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完全遵从儿童的个体选择。尤其是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语言文字、逻辑思维等基础性教育方面,必须要做好积极的引导,为学龄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个性化教育也离不开系统性规划
个性化教育并不意味着今天我喜欢这个就去学这个,明天不喜欢了就可以立刻换一个。脱离系统性规划和持续的个性化教育只会得到更差的结果。对于学龄前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更是如此。这个时期的儿童的思维特点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分辨事物的喜好是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如果没有教师对于一个受教个体系统性的教育规划,很容易造成儿童在所谓的“个性化”中迷失自己,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可选择的范围又多。没有系统性规划,意味着遇到困难不会去坚持,最后将导致一事无成。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个性化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首先需要对每位学生主体有详细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不仅需要把握他们当前的学习水平、学习进度、学习能力,而且需要认识到个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包括性格特征、认知能力、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对其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实现更为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同时,在个性化教学中也应考虑到学生过去的知识经验、求学经历、家庭环境因素对其今后学习计划制定的影响。每位学生有各自的成长历程,生活背景,对相关信息了解的越全面在指导学习过程中才能一针见血,解决主要问题。
(四)应该通过积极组织儿童参与群体活动,让儿童融入集体
学龄前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处于人一生之中最强的阶段,但性格也是处于懵懂的阶段,可以说性格上等同于一张白纸。个性化教育为了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提倡的是小班化,甚至有提倡1对1教育的。这样会使儿童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接触其他人的机会减少。为了在个性化教育的同时,让学龄前儿童的个性、行为习惯等都能有良好的发展,积极组织儿童参与群体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可以避免儿童变的孤僻、内向,在群体活动中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儿童获得应用知识、模仿他们的机会。将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
结语
学龄前儿童教育大势所催,学龄前儿童教育满足现今子女教育的需求,也是满足父母对子女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同时合适中国科教兴国的要求。但是学龄前儿童也存在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在实践上正确地贯彻、实施个性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改进个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寓个性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个性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其全面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孙馨.浅析“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过程与现代个性化教育中的应用[J].读天下.2016(16)
[2] 郅庭瑾.尚伟伟.个性化教育实践概况与未来发展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06)
[3] 韩冬梅.浅谈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8)
[4] 刘菲.单宏志.个性化教育浅说[J].吉林教育.2011(09)
[5] 赵隽华.樊华.新形势下学龄前儿童教育浅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03)
[6] 梁冰.实施科学家庭教育 实现学生健康成长[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05)
[7] 文拥华.关于父母对孩子教育责任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8)
[8] 黄晓娟.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30)
[9] 韩琴.浅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