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需要把握权威性,就是父母在儿童身上所体现出的威信。儿童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主要是对依赖于父母,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这就决定了父母对子女存在较大的制约作用。因此父母的教育也易于被儿童接受,父母合理地利用这一特点,将对孩子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非常有益。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儿童将来如何接受社会与学校的教育。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其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社会关系,因此更应强调父母权威性的重要,父母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决定父母教育的效果,但父母树立权威应建立在尊重儿童人格之基础上,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而实现。因此父母双方应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给予儿童威严而慈祥的形象,使其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启蒙性特征
作为家庭,它是人生命之摇篮,是人生的第一个场所,也人生第一个课堂。而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因此父母对儿童所进行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而言,儿童3岁至6岁是学龄前期,即是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古谚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龄前期是人生熏渍陶染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就是在此阶段形成的,像语言表达和若干生活习惯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比较于其他教育,具有的早期优势。它始于儿童出生之时,是“人之初”的教育,对人的智力与情感的发展,及道德品质的形成、性格的培养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性。
(五)复杂性特征
父母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是融合在整个家庭日常活动中的,其内容非常广泛、多样且丰富。因为对于教育而言,凡是涉及人和人生等相关的所有知识与经验,从日常生活的动作到伦理规范、社会知识、文明习惯、自然知识、生存技能等,都是从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经验与经历中获取和学习而来的,学习的范围与领域也远远超过了学校与社会教育所触及的范围,因而就学习内容与范围而言,是相当复杂的。此外学前家庭教育十分的普遍,这是一种整家参与的教育。在一个社会里只要有家庭与儿童,那就必然会有学前家庭教育。学前家庭教育是作为父母所必须承担的义务,每个人都经历了从儿童到成人的过程,此间父母所给予的教育的全面的、综合的而广泛的。
(六)个体性特征
学前家庭教育所针对的是儿童,而儿童在也是独立的个体之人,有其自己的思维和心理特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其个体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继承父母的知识与能力。不同的家庭将形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形成不一样的孩子个性。学前家庭教育决定于父母的素质、生活氛围、儿童发展特点等。学前家庭教育有其针对性,就是一个父母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的,同时家教和家风也不太相同。因此,每一对父母在儿童应该好好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儿童的特点而开展与其相适应的教育。
三、学前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学前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极其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将儿童培养成有用之才,是每对父母都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儿童出生后所接受的最早教育,学前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学前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均会产生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一)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之我见(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