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良好习惯是指儿童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儿童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良好习惯的形成关键。俗语云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句话足以说明了儿童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影响深远,这是由于这时儿童的心理特点所致,因此此时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实能让儿童终生受益。
良好习惯不仅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对其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的发展。为了使每位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按以下内容对儿童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首先是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其次是培养良好的学习睡眠习惯;然后是培养其较强的自理能力与良好的待人接物礼仪。在学前教育中就注重对儿童的生活习惯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儿童尽快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中,对儿童未来的生活学习与事业发展都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
学前家庭教育的影响之一就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教育其从小懂得做人之道,这是为人父母之首要任务。人格健全是儿童成长成才、建功立业之根基。学前儿童处在3-7岁,此阶段是其个性品质形成初始阶段,因此在学前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帮助其获得未来人生的成功。
健全的人格最重要的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言出必行,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儿童则会对父母的行为加以效仿。因此,父母自身的健全人格,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人格是否健全。
要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除父母做好各方面的榜样、积极开始良好家庭教育之外,也需要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呵护。儿童只有在温馨、平等、和谐的家庭中生活与学习,其人格才会更加健全、正常,从而成为身心健康的儿童。
(三)有助于儿童形成优秀的品质
“尊重、信任、耐心、投入、责任感、自信心”,是儿童最为重要的六种个性品质,若能在学前教育中形成这些品质,对儿童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尊重、信任是学前教育的首要原则,这意味着关心儿童的纯洁心灵,支持其自身的决定,同时意味着人性涵养和宽容待人之品格。耐心是儿童做事成功的关键,若父母对儿童进行耐心的教育,那儿童个性中将会多一份忍耐力,人生成功系数也将增大。责任感和自信心的教育,将会促使儿童养成独立、有主见的品质,面对生活挫折均能冷静处之,因此良好的学前家庭教育将极大地有助于儿童形成优秀的品质。
(四)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
儿童学前家庭教育对于其认知、个性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明显的。198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史慧中教授曾主持了“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大型研究。在对全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获得许多调查结果。其中关于三大教育因素,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儿童认知成绩的独自贡献量一般达到总贡献量的30-50%,家庭教育的影响超过了学校与社会教育。由此可知,三大教育因素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学前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存在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之我见(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