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要求的相关知识。从教育实践需要的角度,可以把幼儿教师必备的知识分为三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首先应当知道自己“教什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应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幼儿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并非越多越好,只要达到一定量就可以了。本体性知识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必要条件。结合实习心得,发现自己在本体性知识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备课时的教案所提问题未能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提问。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么问得浅了,要么问得深了。在本体性知识上体现出的问题还是很多。
条件性知识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必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类知识帮助教师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所谓教育或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用儿童能接受,可以接受的方式,以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教给幼儿。这里的“幼儿可以接受的方式以及生动活泼”就涉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结合实习体会,自己在进行教给幼儿知识的所运用的方面未能达到教案目标,常常是以小学老师的方法将知识交予幼儿。可见这个问题就体现出了教师是否在教的过程中运用了幼儿可以接受的方式,这与自身掌握的条件性知识成正比。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堂情景时所具备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个人觉得这与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有关。往往我在教学过程中,最欠缺的便是临场应变能力。一节课当中,教案背得很熟,但是当幼儿回答问题时的答案超出教案范围,或者是提出课题以外的知识,自己就无法再进行教学。自己的结论是自身在掌握专业知识上,经验上不足。
(三)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就、教学活动时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做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技能。
但是,幼儿教师只注重在专业方面的培养是不够的。幼儿教师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根据心理健康的定义指出,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对话。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焦距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
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
3-6岁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其问题(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