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表演,它己经具备了戏剧的诸多元素:角色、道具、表演技巧、文本,但是游戏成分还比较多。
3.剧本演出
剧本演出,一般是由教师组织个别表演能力强的儿童,在舞台上所进行的儿童剧演出,剧本一般都是剧作家已经创作好的儿童剧作品。在我园一些重大节日活动上,比如六一儿童节、元旦联欢会、毕业典礼上,像《国王的新衣》、《米格爷爷的鞋匠铺》、《小红母鸡的面包》、《毛毛虫变蝴蝶》、《老鼠嫁女》等传统经典幼儿戏剧就经常上演。
这种戏剧演出很注重演出的效果,一般是由教师选择演员,然后帮助儿童演员背诵台词,或者将台词提前录音,又教师制作或租借服装、道具以及舞台布景,再进行反复的严格舞台演出排练,直至最后的公演。
剧本演出舞台感强,强调表演排练,教师发挥的作用比较大比较多,幼儿主动创造的机会很少。
4.戏剧活动
戏剧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幼儿教育活动。它从角色游戏、故事表演一步步演变发展形成的,它具有扮演性,由幼儿在虚构的世界里扮演一定的角色,做角色的动作,说角色的话;但它同时还具有角色游戏、故事表演所没有的戏剧元素,表现为幼儿创作自己的剧本、做道具、当导演以及上台表演,更强调戏剧的工作性,鼓励幼儿为了剧场演出这一目的进行一系列的戏剧工作。
在戏剧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根据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发展需要、兴趣,改编甚至创编剧本,引导孩子们参与编剧本,启发孩子们将生活中一些动作、行为、语言也编入剧本,积极引导幼儿尝试共同协商和分配角色、共同设计布置场景,准备道具、互相化妆、创造性表演角色、游戏后相互评价。孩子参与到戏剧的整个活动环节中,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游戏过程中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同时,体会到了戏剧的魅力。
这种戏剧活动,现在并没有在幼儿园大力推广并形成规模,但是它的创造性、多学科融合性,必将是未来幼儿园语言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 对幼儿戏剧的重新定位
通过对幼儿园戏剧活动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幼儿戏剧教学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需要纠正,并重新定位幼儿戏剧。
1. 确立孩子在幼儿戏剧的主体地位
幼儿戏剧相比于成人戏剧,有很鲜明的“幼儿特征”:戏剧活动极富游戏性;戏剧冲突单纯而有趣;戏剧语言动作化形象化。
对于幼儿来说,戏剧就是“好玩”的游戏,如《猴子学样》是一个益智游戏,所有孩子都可以参与玩的游戏活动;《小红母鸡的面包》则是一个体育游戏;《三只小猪》就是搭房子的建构游戏。
幼儿戏剧的演员和观众都是孩子自己,人人都有可能扮演戏中的某一个角色,人人都会坐在下面看表演,这是幼儿戏剧很特别之处。而且演员与观众没有截然的界限,在演出中,常有幼儿与演员的互动、或幼儿直接参加表演,台上台下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综上所言,孩子才是幼儿戏剧真正的主人,怎能把孩子仅仅当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呆板的表演者?应该让孩子充分参与到活动中,调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2. 发挥教师在幼儿戏剧的指导作用
孩子是幼儿戏剧的主体,那教师在活动担任什么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水平有限,组织、表达等能力欠缺,因此在幼儿戏剧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扮演者、组织者、协调者、示范者、发问者、鼓励者、观察者、反馈者、指导者、感情支持者。例如作为活动的一份子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指引和适宜的支持,拓展幼儿的表演经验;组织安排如出场顺序、分组、维持纪律等;对活动的评价与反思等。
总之,教师在幼儿戏剧活动中不是居高临下的角色,而是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接纳看待幼儿,充分发挥多方面的指导作用。
三、 幼儿戏剧教学的调整策略
在《幼儿文学》幼儿戏剧这一章节里,教材是按照幼儿戏剧概说、特点、种类、改编和作品选读编写,主要培养的是教师对幼儿戏剧的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和改编能力,因此教学上一般定位为理论学习与表演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型。但这明显与幼儿园戏剧活动不对称、不适应。
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学适应幼儿园的戏剧活动?如何使得学生在将来的职业过程中更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幼儿戏剧的教学策略。
1. 从“轻视”到“重视”
《幼儿文学》教学一般都把儿歌、幼儿诗、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做为教学重点,把这些文体的创作做为难点。为什么教师会轻视此幼儿戏剧,原因有三:①因为不是教学重点,所以安排的课时少;②本章节的重点是幼儿戏剧的鉴赏、创作和改编,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能力进行幼儿戏剧的创作和改编,因此扬长避短进行学生比较擅长的幼儿戏剧表演;③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幼儿园里,由于幼儿年龄小、阅读理解能力弱、缺乏语言和表演技能,很难开展戏剧活动;理所当然地认为仅仅是一些教学环境好、师资力量雄厚、教育理念先进的幼儿园,才有条件有可能开展幼儿戏剧活动的有关,对于普遍幼儿园来说,幼儿戏剧其实运用不上。
但熟悉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人却明白,实际上幼儿戏剧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形式非常多样,运用的手段非常丰富,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
2. 从“表演”到“游戏”
在幼儿戏剧教学中,教师强调表演技能,看重演出效果,要求学生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塑造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地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讲究服装、道具、化妆等辅助手段。
但幼儿戏剧在幼儿园不纯粹是一种表演技能的活动,更多的是一种通过模拟装扮的体验活动:对角色的体验、对作品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同时,戏剧表演对于幼儿而言更是一种想象活动。而且剧本并不是幼儿戏剧的唯一来源,任何幼儿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作品,都可能融合进幼儿园戏剧活动。
教师要调整对幼儿戏剧的认识,学生要强化幼儿戏剧的游戏理念并学会变换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角色作用。
3. 从“单一”到“多能”
幼儿戏剧传统教学最注重的是幼师生表演的能力,但在幼儿戏剧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却是多重的:扮演者、组织者、协调者、示范者、发问者、鼓励者、观察者、反馈者、指导者、感情支持者。学生在幼儿戏剧的学习过程中,懂得明白幼儿戏剧活动是涵盖语言、音乐、美术、科学等多领域内容,仅有单一的表演技能是微不足道的,向培养锻炼多种能力发展才是可行之路。
有人说对于幼儿园戏剧活动来说,最理想的教师状态是“对戏剧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认识,最好也是一个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表演艺术家,善于激发儿童的表演激情,并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掌握戏剧表演的技巧”;幼儿教育家,善于启发儿童的创造能力,帮助儿童在孩子特定的环境中吸取的生活的经验,完善人格。
幼儿从“单一”到“多能”的转变,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却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多么希望通过教学理念的调整,让幼儿戏剧成为新鲜活泼的教学辅助形式,成为培养幼儿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