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
独生子女人格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特征的四大缺陷之一就是勤俭意识差。调查发现,60 % 的独生子女从未做或很少做家务劳动,平均每天只有11.32 分钟的劳动时间, 同时, 独生子女几乎左右了家庭的消费。有人曾严肃指出独生子女人格方面的弱点, 担心他们将来无法担负起国家和民族兴旺的重任。然而, 环境和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一味地责怪孩子是不公平的, 也是毫无用处的。我们应更多地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原因。首先, 从幼儿园的教育来说,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 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劳动教育、消费教育、理财教育几乎是空白,无人引导。其次, 在家庭中. 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 只要求孩子学习好, 吃喝拉撒一切包办代替, 任何要求一概满足, 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绝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而孩子对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当然, 不知回报。因此,家庭节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不懂得节约,折射出成年人不良的行为方式。在我们身边,不乏出手阔绰的父亲和随手倒掉饭菜、扔掉物品的母亲,他们的行为自然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节俭、何为“粒粒皆辛苦”。父母常常在生活细节上不注意节约,不能做到爱护物品、一水多用、人走灯灭,孩子又怎么能真正明白处处节俭的道理?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我们成年人的行为,反思我们的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讲,“粒粒皆辛苦”是背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远离劳动使孩子对“辛苦”一词没有亲身的体验,这是导致他们浪费的另一个原因。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实际劳动,体会父母辛苦挣钱的不易,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辛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节约的含义。再次, 从现在大的社会环境来看, 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奢侈浪费与享乐之风亦不断滋生和蔓延。在这种环境中, 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有诸多不利因素。所以, 对幼儿进行勤俭教育, 我认为不是单从哪方面人手或采取单一措施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必须全社会共同提高认识, 各方达成共识, 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 方能奏效。
三、幼儿勤俭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是幼儿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从这个意义上讲, 对幼儿进行勤俭教育, 要从家庭开始
婴幼儿如同一张“ 白纸” , 可塑性极强。在幼儿期,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是“ 模仿学习” , 无须别人来“ 教” 。只要旁边有这样的人, 事, 天长日久, 耳濡目染, 孩子们自然就会习得。正所谓,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如果父母具有计划理财、节俭消费的观念, 家中一切物品, 包括孩子的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等都能有计划按需要添置, 而不是根据自己或孩子的一时冲动购买, 并小心爱护所购的物品; 家中一切设施摆放整洁, 勤收拾, 常整理。那么, 孩子就不易产生“ 见好就要” , 糊乱花钱的毛病。这样久而久之,幼儿心中也会埋下理性消费、尊重劳动、勤俭节约的种子, 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抗诱惑能力。所以, 作为父母、亲属, 要在消费习惯、理财方式、劳动态度、劳动行为等方面, 为孩子做勤俭节约的典范。 (二)对幼儿进行勤俭教育, 启发引导, 动情明理非常重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 他们接触到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多, 可供他们模仿的榜样、行为也会多样化、复杂化。孩子在某种情感和知识的支持下, 会接受和认同某一行为或方式, 否定其他行为或方式, 并逐渐将被接受和认同的这种行为或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根据幼儿期的年龄特点, 要使他们理解某些要求, 并发自内心加以接受,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 通过亲身活动和情感体验后最终明白和接受。如父母买回好吃的东西, 孩子不断地吃,此时若给他讲“ 细水长流”的道理是没有用的。但如果等他吃完不再提供, 以后几天依旧如此, 孩子就会不满意, 这时, 家长再启发引导讲些保护胃肠消化功能、快乐的平均享受等浅显的道理, 孩子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再如, 全班孩子跟着老师做玩具, 有的孩子勤于动脑、动手、玩时很爱惜玩具, 就能经常快乐地玩, 而有的孩子不愿动手做或不爱惜玩具, 或经常弄坏玩具, 那么他就只好看着别人玩。几次以后经过教师启发或同伴间的讨论, 他就会明白这样的道理: 只有动手, 才能创造快乐; 只有珍惜, 快乐才能长久。
(三)对幼儿进行勤俭教育, 重要的还在于要遵循“ 知” 、“情” 、“ 意” 、“ 行”几方面的规律来施教, 逐步使幼儿习惯成自然
论幼儿节俭意识的培养 (2)(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