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活动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倡导的是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各种合理需要的满足,追求的是“游戏音乐,快乐成长”的主旨。
首先,教师需克服教学目标过于直接、短视的束缚。为了有效避免游戏与音乐简单而生硬的黏合,或在融合中顾此失彼甚至相互对立等现象的发生,教师需要克服将音乐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即时性的技能学习与表演的束缚,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存在,将幼儿全面和谐快乐成长作为长远目标,以游戏焕发幼儿的热情与活力。
其次,教师在组织集体性的游戏化音乐活动时,在选择内容、设置情境、预设组织环节等过程中,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有更多的预成性考虑,但应尽可能地丰富师幼、幼幼互动的形式,提供给幼儿更多自主、自由的表现时空,以引发和保持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再次,教师必须关注与研究幼儿在自然游戏状态下的音乐学习方式。没有生硬的指令与教导,只有自然的生活情境与快乐的游戏情趣,还有符合自己能力与意愿的挑战,以及同伴间自由灵活的交往与互动。正如《丢手绢》、《马兰开花》那样,幼儿完全是在不知不觉的游戏状态下学会歌唱、学会游戏与动作,并享受其中的音乐审美、随乐运动以及同伴交往的快乐。
4、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与个性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不是自然的禀赋,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与锤炼。“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化音乐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为幼儿创设开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自由选择与表达的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富有创造性与个性的音乐表现方式,并予以积极的赏识与鼓励。
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从不否定孩子,她们常常用“你的想法怎么这么特别呀! ”、“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机灵鬼”等话语激励幼儿; 当幼儿遭遇困难时,又能巧妙地帮助幼儿化解尴尬,找到学习的窍门与成长的乐趣。如一些幼儿创编“机器人”动作却只作手部动作时,教师用“我忘了把机器人腿上的开关打开了”一句话就巧妙提示幼儿; 当幼儿动作不协调时,教师一拍脑袋“哎呀,我忘了,机器人出厂时要先调整调整的”,就巧妙化解了幼儿的不安,并开心地在教师的帮助下改善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表现力。适宜与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还需要富有游戏性的教师。利伯曼关于教师所应具有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在教师应具有的八种良好的个性特征中,有半数以上与游戏性有关,如幽默感、快乐和笑声、热情、积极参与、灵活、想象等。幼儿教师应进一步塑造自己热情、幽默、风趣等良好个性,为游戏化音乐活动注入更多的笑声与乐趣,从而感染与打动孩子,有效提升活动的游戏活力。
四、总结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本应当是注重主体性体验、生动活泼的,但是目前的幼儿音乐活动由于体验情境的缺失,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很不快乐。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用更深入的视角来深刻反思。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应该能够缓解当前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丽仙:《我园音乐教育的创新途径》《山东教育》 2006年 第36期
2、魏杨:《如何发掘和培养幼儿的音乐特性》《时代文学》2009年 第1期
3、赵燕:《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兴趣》《新课程》2011年 第3期
4、张荔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主动发展》《山东教育》2006年 第18期
5、郭芳:《巧用方法,使幼儿沉醉于音乐活动中》《爱满天下》2006年 第6期
6、张运莲:《怎样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 第4期
幼儿音乐活动的游戏化策略探微 (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