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活动的游戏化策略探微
[摘 要]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与低效化等问题。研究表明,关注游戏化的外在形式而忽视游戏的基本精神,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育意图而忽视幼儿的需求与能力差异,注重游戏的情境性而忽视挑战性与创新性,教学互动单一等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教师只有明确游戏的核心特性,尊重儿童的文化需求及个体差异,将游戏与音乐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机智与教学个性,以增强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有效性与适宜性。
[关键词] 幼儿音乐活动 游戏化 活动策略
一、前言
热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幼儿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在《爱的才能启发》中认为,儿童的音乐教育应“以游戏般的快乐心情开始,再以游戏般的快乐心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德国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等都十分重视以游戏的方式对儿童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 我国长期的幼儿音乐教育实践表明,游戏是幼儿特殊形式的一种审美活动,幼儿热衷于追求游戏过程中的快乐,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心灵需要。在幼儿教育中运用音乐,不单单是得到美的体会,更是孩子们在智力、身体、个性、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获得和谐、全面发展的过程。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值得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探讨。在幼儿音乐活动当中,应当注重指导与策略,提高幼儿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热情。
二、当下音乐教育游戏化主要问题的检视
游戏化的音乐教育能较好地激发了幼儿音乐学习与创造的积极性,带给幼儿许多的欢乐,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但是,不少幼儿园在音乐教育游戏化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与低效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被游戏”
在许多贴着游戏“标签”的音乐活动中,游戏无法真正发挥其教育功效。不少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具有情节、角色、玩法、规则等外在的形式,但却无法真正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与主体性。许多孩子对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的音乐活动兴趣索然,有的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导演过度、干涉太多,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为了游戏而游戏
在许多冠以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仅仅体验了参与的快乐,却无法获得应有的审美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活动开展得十分热闹,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但其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并未在游戏化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忽视甚至阻碍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一些幼儿教师过分追求幼儿在游戏中的快乐,不断强化外在的强烈刺激,导致不少幼儿养成无法静心倾听、思考与学习等不良习惯,助长了音乐学习与创造过程中的浮躁心态,忽视甚至阻碍了幼儿专注倾听、认真思考、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幼儿音乐活动的游戏化策略探微 (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