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关于家庭教育的解释:1、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2、张贵良认为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对子女所实施的教育。其教育主体是家庭中的父母,而教育对象主要是家庭中的儿童或青少年。父母教育则是社会或学校对父母所实施的教育,其教育主体是社会或学校,其教育对象是父母,是成人 。3、王世哲,何步文认为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为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梅玉明认为从历史发展来看,虽然不同形态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家庭教育各有其特点,但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在家庭里对自己儿女的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关注儿女的文化知识的增长、劳动技能的掌握和为人处世等方面 。
本文中所探讨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环境中,具有特定身份的教育者(家长)有目的地对有特定关系的受教育者(子女)实施的培养活动。
(2)、家庭环境
幼儿生长的环境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整个家庭的经济水平、住房条件、日常生活氛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性格发展。通常情况下,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注在幼儿的后天教育之上,因此,幼儿就会有较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其日常的交际能力、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要优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幼儿。同时,居住环境可以为幼儿营造不同的成长氛围。幼儿的性格构成中通过审美视觉感知外在的美与丑,从审美角度来看,一个整洁的居住环境就会为幼儿构建一种愉悦的心境,进而为形成健全的品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3)、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特点
父母作为幼儿接触世界的第一任教师,在言传身教上对幼儿的性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教育的氛围直接熏陶着幼儿的性格。父母职业的性质同样又会对幼儿的言行举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知识分子的父母一般会比较客观地看待幼儿的性格、能力,会尝试着去发现幼儿的潜在能力。这些父母比较明智,很重视父母榜样的作用,能尊重幼儿的想法;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父母,他们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不科学,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忽视了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抑制了幼儿的兴趣的发展,容易导致幼儿不良性格的形成。
(4)、父母的性格特点
父母的性格特点不同,在教育幼儿的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幼儿性格特点的塑造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有的家长性格比较暴躁,在实施教育的时候,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他们从主观考虑,帮助幼儿思考,强迫幼儿服从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让幼儿遵照自己的意志和认识活动,通常这种家庭不会考虑幼儿自我发展与心理状态。而性格较为温和的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往往采取“民主”化的教育方式,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父母会给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在平等对待、自由沟通中,鼓励幼儿上进,让幼儿拥有独立的想法。一般来说,在这种宽松、民主、温暖的家庭中成长的幼儿,能让幼儿教育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中拥有良好的主动性。
二、不良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教育的负面影响
1、家长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容易形成娇惯型教育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由此可见,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处处袒护孩子,使孩子丧失“独立性”,那是对孩子一生的惩罚。
在对家长进行的调查分析中,对问题“您认为‘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中,很多家长的答案都是并列选择“学习好”、“品质好”、“身体好”、“习惯好”的,更有38.5%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加重视“教育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功利性教育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家长也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凡事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首先会造成幼儿压力过大,产生腻烦心理,会使孩子出现自闭、胆小、攻击心理和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异常行为,也最终会使孩子丧失学习与前进的内在动力。家长过高的期望会拉大父母与幼儿的距离感,产生代沟.也是溺爱产生的根源。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一般都会容忍与溺爱孩子,但是过分的容忍与溺爱却不利于孩子良好教育的培养,会养成孩子娇惯型的教育。在家中过分地溺爱孩子会养成孩子自私、好吃懒做、蛮横等不良的教育,当孩子走进幼儿园后,会由于在家庭里受到的过分容忍与姑息,不会与其他的孩子相处,老是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独霸、放肆会使其失去许多朋友,很难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同时娇惯型的孩子由于在家庭很少遇到挫折,其意志力往往异常薄弱,也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
2、家长过于强制和苛求孩子,容易形成支配型教育
论家庭氛围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