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主导,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必须时刻关心幼儿成长中的行为、情绪变化,对幼儿进行亲情教育和爱的控制。当幼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应该从幼儿的立场考虑,让其得到关爱和理解。虽然幼儿年龄小,但是幼儿仍然具有强大的自尊心,家长应该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权利,对幼儿进行兴趣引导,帮助潜能发展。循循善诱,则是在具体事物中,应该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让幼儿心服口服,进而对幼儿思想教育进行启发。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爱,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让其得到父母的关爱尤为重要。因此,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尽量营造和谐美满的生活气氛,在创造和谐、温馨、理智的家庭环境的同时,父母必须注重生活情趣,帮助幼儿拥有探索、发现、研究的乐趣。让幼儿在爱中成长,从小就学会关爱自然、集体和父母。爱的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幼儿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素养,感受生活的正能量,为以后步入社会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品格的建设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丰富孩子的生活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情商的培养不是简单地靠书本学习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还要注重幼儿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以及各种品质、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包办代替,就剥夺了他们发展自己能力、自立自强、成为幸福强者的机会。家长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机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种时机,让孩子早当家,鼓励孩子学做家务,扩大孩子生活的圈子,丰富孩子的生活,尊重幼儿兴趣,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游戏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使孩子的智力、个性、心理和行为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才能使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注重对幼儿的鼓励
幼儿的认知活动是受到兴趣、需求和情绪直接影响的,有了积极的情绪,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微笑能提高孩子的智商。研究发现,爱笑的孩子长大后都比较聪明,这是美国科学家系统地研究了年龄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的结论。因此,父母可以通过激起孩子的笑来提高孩子的智商。心理学家把“无人自笑”称为“天真快乐效应”。笑是一种“器官体操”,是孩子健康的最明显的标志,是精神发育的第一次飞跃,是对大脑发育的一种良性刺激,是人类智慧的第一缕曙光。夸奖孩子发笑不仅对促进全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均衡地发展大有裨益,更是开启儿童智力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多种智力潜能的全方位的开发,也有助于孩子在多种体验中,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能力。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天赋条件不同,因而孩子的早期教育必须顾及到每个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活动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及天赋条件等。这样才能使孩子更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发展特长。也就是说,只有针对自己孩子的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和不同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定向发展,这才是达到优化教育,使幼儿成才的途径。幼儿健康、茁壮成长是每位家长所期望的,这就要求家长加强自己各方面的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在德、才、胆、识各方面做好幼儿的榜样。
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些许坎坷会伴随着我们。对于幼儿来讲,在幼儿时期也会经历一些人生的“小意外”。作为父母,不管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是失败还是进步,父母都应该试给予幼儿鼓励,尊重幼儿教育发展。随着幼儿逐渐长大,父母应该尝试着让幼儿学会决策,不要一味代劳,父母应该让幼儿尽早感受生活、学会独立。在这种独立的尝试的过程中,当幼儿遇到失败或者困难的时候,作为父母应当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对于幼儿的鼓励,在这种鼓励当中,让幼儿得到独立克服困难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独立能力和信心。
5、重视孩子品德的培养
正是在孩童时期,人的心智向外界敞得最开,时刻准备被第一粒落入其中的火星所点亮。这时的想法总是被他迅速抓住,并且永远鲜活如初。卡尔威特在他的书中这样写到:“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只重视他的身体,孩子将成为四肢发达的可悲的愚人;只重视智力,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者成为社会上的恶棍。然而,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病夫、懦夫。” 学习品质是幼儿学习探索的习惯、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包括克服压力和挫折的倾向、活泼开朗、合作意识、学习倾向、对场合的敏感、参与能力、思考和互动等。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幼儿更会坚持、提问和负责任。幼儿的这些品质,在超前教育的课堂里,只会受到压制。累积这些品质的过程,是幼儿阶段最重要、最典型的学习。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替代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是父母所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影响。幼儿是社会人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 幼儿在家庭中、社会中学到的并不比在学校中学到的少。然而, 由于部分家长对幼儿的宠爱, 使得幼儿被剥夺了行使道德行为的机会和权利。幼儿成了小皇帝, 在家连吃饭也要人喂, 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到了家里就变了样子, 显然家园的合作出现了问题,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对于孩子不好的习惯与家长一起及时纠正。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幼儿的生活管理是幼儿园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从幼儿抓起,要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乐于探究、勇敢白信、有责任感的21世纪儿童。
四、结 语: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事情,忽视了家庭氛围的培养,家长间的争吵、淡漠、对教育的偏见与误区,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对孩子教育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家长应当多与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培养幼儿的教育方法,同时家长应该多看一些幼儿培养方面的书籍,端正自己的幼儿教育态度,学会尊重孩子,约束自己,以身作则,同时要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学会鼓励孩子,并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劳动中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教育品质与行为习惯,为孩子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丽华.论家庭教育中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J].江苏社会科学,2012,(5):241-245.
2、蒋红斌,肖晓娟.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确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9):62-66.
3、刘文雯,郑晓边,刘勤学等.家庭教育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调查报告[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0):887-889.
4、徐兰,杨晓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97-100.
5、王惠敏.关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10):54-55.
6、张鸿宇,王晓曼.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353-353,356.
7、江霞.家庭教育误区对儿童元认知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南方论刊 ,2013,(9):78-79,29.
8、黄艳钦.浅谈家庭教育方式与幼儿成长[J].才智,2012,01:128-129.
9、张静漪.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21-122.
10、邓成,顾莉萍,何婉懿,何淑华,韦婉俭,叶春红,陈欣,刘玉玲,陈昂.中山市2~3岁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与其气质相关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07:651-653.
11、李燕,张慧敏.幼儿发展需要的独特性与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J].教育发展研究,2013,06:58-62.
12、景晓梅,秦岭.试析学前教育课程中人的断裂[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50-53.
13、范增.国外关于师幼关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8:107-110.
14、焦阳.浅论家庭教育与幼儿社会化问题——解读《宝贝,宝贝》中爱的教育[J].学理论,2010,22:79-80.
15、樊利梅.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成长[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9-30+64.
16、张庭辉.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述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3:152-155.
17、赵悦.指导家长协助制作幼儿成长档案袋的策略[J].学周刊,2015,07:220-221.
18、靳珂珊.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园家长工作[J].学周刊,2015,09:114.
19、李志鹍.浅谈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4,13:323+378.
20、李贵卿,玛格瑞特·瑞德.中国文化背景下工作-家庭氛围对工作-家庭冲突和满意感的影响研究[J].当代财经,2014,09: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