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家都是一个孩子,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父母长辈常常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加到孩子身上,而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人之常情,有的父母的度把握的很好,在子女成人的这个问题上能抱着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期望他发展,可我们当下的社会,人们普遍做不到这些,都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一门心思让孩子追求高分,就是主抓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思想道德这个做人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比学习,比财富,最为集中的体现就是随着社会生存压力的加大,家长们普遍对于子女的学业加的压力很大,再加上目前盛行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许多父母只是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知识要求孩子搞好学习成绩,别的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问,这样必然会出现我们现在社会上常常出现的高分低能儿。
据一项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父母92%希望孩子上大学,44.5%的城市父母希望孩子今后成为博士和博士后。家长们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家庭智力教育,漠视孩子人格品质的教育。这些家长对子女寄以厚望,不惜人力、财力、物力,加大智力投资力度,甚至盲目攀比,比报的兴趣班的多少,父母则做着最忠实的“陪读”、“陪练”。比对孩子投入的多少,比孩子学校的好坏,给孩子造成很的压力,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道德品质等方面却缺少关心,甚至放任不管,有时还采取错误的引导,对孩子的需要感受也很少了解和关心,使孩子身心受到摧残,情感性格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从幼儿早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肯定会培养出英才或秀才。但是,事实证明,如果只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去进行‘幼儿教育’则是错误的。我认为真正的早期教育必须把培养‘人品’视为最重要的一项。只有这样,从‘零岁开始’的教育才不至于片面。因为无论在幼年期发挥了多少才能,如果不能使他终身幸福,不能利用其完成出色的事业,那么,早期的教育仍然无济于事。幼儿教育如果极端地偏重于某一方面,则不可避免地产生弊端,养成变形的性格,如果特别的早期教育一旦失慎,似乎就有毁掉他一生的危险。智力的发达可以通过事后的努力来实现。但是精神问题一旦丧失时机,事后就无法弥补。
父母平时对孩子管理过于严厉,并且经常干涉孩子的行为和喜好,这种教育的方法也不可取,不利于孩子良好教育的培养。这类家长不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与感受,一切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严格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做不好就斥责,甚至打骂。这种教养的方法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害怕挨打养成了说谎的习惯。
3、家长过于冷淡或放任孩子,容易形成忽视型教育
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比较冷漠,不关心孩子,也不了解孩子的兴趣与想法,对孩子的一些要求经常拒绝,放任孩子的行为不管,这种教育的方式对孩子良好教育的培养非常不利。由于家长的漠视,孩子的合理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会造成孩子没有自尊,同时又缺乏爱心与责任心,再加上家长的放任不管,长期下去,这类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
4、家长过于命令和威吓孩子,容易形成专制型教育
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总是用禁止、恐吓与命令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良好教育品质的培养。家长的命令与恐吓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关爱与自由,同时又受到家长的熏陶,导致孩子形成一种双面的性格,在家长前面乖巧、胆小,但是到了小朋友前面就会变得霸道。这种行为不一的性格会严重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中促进幼儿教育培养的有效方法
1、家长言传身教
首先,家长利用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来说幼儿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尊心和是非辨别力,只要父母做有心人,一些不良习惯是可以克服的。幼儿是讲道理的,是可以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辨别对与错、好与坏的。其次,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从小生活在礼貌、文明、有学习气氛的家庭里,求知欲就高。因为幼儿善于模仿,一般来说,父母爱好什么,幼儿就对什么有偏爱。如书画世家的孩子从小就喜欢涂鸦,文艺工作者的孩子也喜欢表演,知识分子家庭的幼儿爱看书等,这都与环境熏陶有关。
2、平等沟通,循循善诱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家长常常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当然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不然,比如: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黄艳钦.浅谈家庭教育方式与幼儿成长[J].才智,2012,01:128-129.]因此,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遇事要多商量,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意见。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教育。
论家庭氛围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