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的心理条件缺陷
好奇、好问、好模仿是幼儿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幼儿一种外倾性的心理需求,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心理的躁动。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 4 岁半的幼儿已萌发了创造的要求和行动。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和环境条件有限,使得他们的创造水平不仅不高,反而常常与错误、缺点、淘气、顽皮、笨拙、愚蠢、固执、任性联系在一起,以逾越常规、不守规范、钻牛角尖、提怪问题等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这正是幼儿创造性思维萌芽的迹象,是最为宝贵的创造性思维的源头。 然而,一些孩子由于心理条件缺陷了,就失去了这样的条件。
三、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对策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型人才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而创造型人才要有创造型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高素质的前提下必须有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往往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某个瞬间。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提问,幼儿的回答时常出乎意料有时甚至不可理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往往能从中挖掘隐含的教育价值,迅速把握时机,灵活引导,随时随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位教师曾在课堂上这样问一名女学生:“什么在天上飞?什么在水上跑?”不知是因为这位学生过于紧张出于口误还是出于另类思维,竟然回答道:“船在天上飞,飞机在在水上跑,”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显然,学生们都认为这位女同学回答反了,不料这位教师却给了满分。就在全班同学不解之际,这位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也许你们认为这位同学回答错了,其实,她回答得相当好!想想看,宇宙飞船是不是在天上飞,水陆两用飞机不是可以在水上跑吗?”接着,这位教师从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讲到我国科技的进步,从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讲到神六、神七的绕月飞行,并鼓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学好文化知识,大胆设想,积极创新,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由此可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良好素质,博广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全新的教育观念,灵活的应变和引导,将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能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在日常事件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创新思维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很投入、很专心,小孩亦是如此。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开发智力的原动力,有了它,才可能使幼儿开足智慧的马力,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才可能在学习中减小疲劳,增强效果。对幼儿来说,外面的世界非常精彩,充满诱惑,他们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不停地探索着这个世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成人不去抑制他们的好奇,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就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兴趣,比如,培养幼儿的识字兴趣,你可以利用小孩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小孩买一些有文字提示的图画故事书,让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看书,并且告诉孩子这些好听的故事都是用书中的文字编写的,引发孩子的识字兴趣,然后用卡片、积木较孩子拼认一些简单的象形字,从而使幼儿在有趣的识字活动中得到培养。其次,就是我们不要过分地限制幼儿的行为,因为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有形象思维为主,动作思维自然起着一定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挖掘创新思维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是来自日常生活中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问、多做、多想,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扩大幼儿的认识经验范围。 无论是音、体、美,还是书法、舞蹈,在日常教学中,在借鉴前人形神合一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挖掘创新思维,具备个人独特的风格。例如,教师教幼儿画各种动物。在教学之前,先让孩子们注意观察某种动物如何走路,如何游戏,怎样吃食,怎样玩耍。在绘画教学中,教给他们画某种动物的一些方法和要领即可,画的内容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选择。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一张画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动态逼真的动物。他们完全靠自己的创作完成了一次活动,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头脑中有着丰富的表象和丰富的生活材料。
(四)在游戏中发展创新思维
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出发,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活动中慢慢提高。由于3-4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孩子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情常常依赖于成人的帮助。幼儿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才能掌握知识,学会新本领。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便和孩子共同创编故事和儿歌,在创编和尝试活动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在讲述活动《看图编故事》中,幼儿可以将图片自由组合排列,只要编讲得合理均可。由于创新思维用的都是颜色鲜艳、画面清晰、幼儿能理解的图片作为教材。图片本身就能给孩子以形象的视觉刺激,使孩子要联想图片中事物发生之前、之后,图片之内、之外的情节,更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从而使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充分发掘他们每个人的潜力,激发了孩子很大的兴趣。如:在结构活动《拼火柴》中,教师通过简单讲解后用火柴在黑板上拼出了几种图案,然后让幼儿用火柴进行练习,慢慢的大多数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像拼出各种各样的新图案:轮船、房子、小动物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并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同伴眼前。《蛇头咬蛇尾》则要求幼儿根据蛇的特点来摆出不同形状的蛇,孩子们兴趣高涨,活动非常投入。而在有些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在课堂上保持安静,不许随便说话,不许打断教师讲课……这太多的不许使幼儿在游戏中循规蹈矩。由此可见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孩子的“奇思异想”,不用“标准答案”来框定幼儿思维,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从中发现问题、摸索规律、掌握技巧,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进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活动带给了孩子们愉悦,带给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得到了更多的称赞,他们显得非常愉快和自豪,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由此可见,在游戏中促进幼儿创新思维,是发展幼儿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当然,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并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几个方面。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新颖独特的启发式提问教学模式、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正确对待幼儿的异想天开哪怕是胡思乱想或对久已定论的真理的质疑等,无疑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总之,创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远动力,民族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能否创新,幼儿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推进幼儿素质教育,中华民族才能称雄于世界之林。
总结
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想法新奇、怪点子多多,这是我搞创新素质教育以来所发现孩子们的真实变化,是我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是我两年多以来所付出的回报。孩子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但他们的进步足以令我振奋,同时,更坚定了我继续搞创新素质教育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亚琴. 创新教育唤醒家长创新意识[J]. 成才之路. 2014(02)
2、肖莹莹. 创新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J]. 成才之路. 2014(24)
3、曹维青. 如何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开展科学活动[J]. 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 2007(06)
4、朱永新,杨树兵. 创新教育应从儿童抓起[J]. 山东教育(幼教版). 2000(Z5)
5、张小永. 创新教育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J]. 山东教育. 2001(Z6)
6、岳亚平. 创新教育中应明确的几个问题[J]. 早期教育. 2002(02)
7、关少化. 创新教育需要能干的教师[J]. 早期教育. 2002(07)
8、陈立川. 浅析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J]. 学周刊. 2011(05)
9、靳淑红. 创新教育中的点滴体会[J]. 新课程(小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