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我认为,必须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才能把原来不良的认知给“扳过来“。因此,我把进餐习惯分为进餐行为习惯和饮食习惯,其中进餐行为习惯涉及到卫生习惯和餐桌礼仪,例如在进餐时不到处走动、不用手抓饭菜、不乱撒饭粒、不敲打餐具等,我针对这两部分内容,从多方面、多途径实施教育活动和培养措施。
(一)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
1.依托动画影像与实践结合的办法,学习正确的进餐行为。
针对班级孩子的具体情况,我以集体生活为标准,把正确的进餐行为定位在“餐前正确洗手,会安静等待;能正确使用餐具,在进餐过程中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进餐时能从一而终地坐在自己位置上用餐,左手扶住碗右手拿饭勺; 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进餐时不喧哗、用餐后餐具放置在指定的地方”。
对餐前盥洗要求,我们设计了洗手步骤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台的播放和讲解示范,编成儿歌让幼儿模仿,并将步骤图张贴在卫生间洗手台前,并持续一段时间对幼儿的盥洗加强监督、观察和纠正,正确的引导和长期坚持的培养使幼儿养成了餐前洗手的好习惯。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倾听能力、注意力比较弱,爱模仿,形象思维占优势。针对这些年龄特点,利用动画视频进行影响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我在网上下载或影像店里找一些关于儿童如何正确进餐的行为习惯方面的动画视频资料,比如巧虎生活习惯之《吃饭时我不玩》《自己吃饭香喷喷》等,选择幼儿园餐前准备的时段,播放给幼儿看,看后引导幼儿进行徒手模仿,在接下来的进餐过程中,他们还能进行实际练习,并且出现不良的行为也只要稍稍提醒一下,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为了巩固幼儿正确的用餐礼仪,我们还会配合一些儿歌提示幼儿,比如儿歌《餐桌前》、《吃饭歌》、《吃饭坐坐好》等。当然,很多行为习惯教育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必须要通过反复练习和长期坚持才能形成,要充分利用幼儿园一餐两点的时段对幼儿的进餐行为进行培养。在这些礼仪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采用逐步完善、个别纠正的办法。除了语言的提示,也会用相机把他们的不当行为拍下来,利用谈话时间,与孩子们边看照片边讨论:他们做得对吗?哪里做得不好?也可以让照片中的孩子自己指出错误的地方,从而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每当老师拿起相机,他们就明白自己又有地方做错了,长期坚持下来,幼儿树立起正确用餐的意识。
2.言语的鼓励和行为的练习,提高咀嚼和吞咽能力。
班级有一小部分幼儿咀嚼能力、吞咽能力差,常常嘴里食物嚼着嚼着就打渣无法吞咽,因此造成每天吃得少,吸收的营养也不足。据了解这是由于家长给幼儿吃的食物过于精细或长期边吃边玩,食物含在嘴里不用牙齿咀嚼造成。对此,我们老师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鼓励他们学习用牙齿咀嚼,通过故事,比如《恐龙的牙齿》《小牛和小鱼比牙齿》《老鼠公主长了长牙》等,让他们知道牙齿的作用,知道要用牙齿咀嚼食物帮助消化。其次,教师要在孩子进餐时,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比如碰到容易打渣的食物时,鼓励他们一点一点进食,用牙齿咬碎之后再尝试吞咽,这样的食物一次给量不宜过多,以他们能吃完的份量为主。当他们的咀嚼能力和吞咽能力有所提高之后,再逐步加量。另外,请求家长的协助,在家除了使用以上老师的方法,让孩子吃一些能增强咀嚼肌的食物,比如花生、QQ糖、苹果等,在长期练习咀嚼后,孩子们的咀嚼能力会增强,一些不良习性也随之得到纠正。
(二)饮食行为习惯的改善
饮食习惯直接关系到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最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就是挑食,据家长问卷调查统计,班级里会挑食的幼儿占班级总人数的67%,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
1.在生活中体验,激发珍惜粮食的意识。
安排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到田间地头或农家乐参加劳动体验活动:拔萝卜、摘豆荚、种青菜、帮农民种庄稼等等;参观厨房,了解厨房阿姨的辛勤劳动;参与家庭帮厨,帮大人拣菜、摘菜、洗菜等,让幼儿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珍惜粮食,爱吃蔬菜、水果。
2.开展主题教学,改善挑食的毛病。
据调查统计,幼儿普遍不爱吃的食物有萝卜、青菜、香菇、西红柿、蛋、虾米等。我们就针对这些食物开展了题为“样样东西都要吃”的主题系列活动,把这些蔬菜、食物进行分类,如“吃根的蔬菜”“吃果的蔬菜”“吃叶的蔬菜”“小虾米营养高”等,运用实物认知、多媒体或课件展示其生长过程,再通过有关故事如《多吃青菜漂漂亮》、《吃放不吃蔬菜为啥不好》《挑食的小贝贝》等,进一步让幼儿懂得一些营养知识,增加他们对粮食蔬菜的认识,鼓励幼儿大胆品尝各种食物,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幼儿挑食的毛病。
3.参加实践劳动,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不挑食,我们会开办劳动实践课,比如全班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水果沙拉,让他们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在浓厚的氛围之下,同伴之间互相品尝各种蔬菜水果。另外,发动家长在家里邀请孩子一起参加食物制作,将孩子不爱吃的蔬菜或肉、蛋等少量加入食材中,比如包水饺或包子、制作蔬菜水果沙拉、做寿司等,幼儿对自己参与制作的食物会特别有兴趣,多少都会品尝自己做的食品。当亲子尽情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家长要肯定孩子的不挑食,孩子们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中接受了教育。
三、尊重个体差异,教育讲究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在改善幼儿进餐行为方面,不能一概要求全体幼儿要达到统一标准,教师要善于发现特殊的孩子,区别对待,讲究策略。在幼儿进餐前,教师可以适当诱导,调动幼儿的食欲,如:教师表现出很想和幼儿分享食物的样子,或夸大食物的色香味,或介绍菜品名称、特色等。对进餐慢的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循循善诱;对进食量少的幼儿,教师分餐时不宜分太多,以孩子能吃完的量为止,让他们浅尝即止,体验成功,等孩子饭量增大后再逐渐加量;对有进步的幼儿,要及时鼓励,巩固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