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础,只有进行适量材料的投放,才能更好的吸引幼儿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如果材料过多,就会减少活动的吸引力,如果材料过多,则是分散幼儿自身对于活动的吸引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各种各样的材料上。但是在实际的区域活动中,很多幼儿园材料的投放相对随意,不仅不能与当下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而且相对单一,导致整体的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如在生活区,却又很多的课本,在阅读区,却有着很多的玩偶,而且材料不能及时的进行更新。如在阅读区的很多绘本,都是很久以前的,很多已经破旧,这样不仅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也使得区域活动形同虚设,不能更好的发挥的作用。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没有更好的材料来进行使用后,就会选择离开。由此可见,区域材料的投放不仅要科学,还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适量性,才能保证活动的意义。
三、如何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
其实开展区域游戏并不难,难的事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来促进孩子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针对语言区做过园本教研共同探讨过。得出以下几个措施:
(一)为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环境
要想更好的开展区域活动,首先要学会对现有的空间进行科学的利用。这就要求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考虑到不同幼儿之间的差别。如对于小男孩而言,其对于警察、汽车等有着强烈的兴趣,小女孩则对于娃娃家等有着更高的兴趣。所以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有限的区域进行适当的划分,使不同兴趣的幼儿有着相对独立的一个空间。在这样的划分区域内,幼儿之间不仅可以更好的进行交流,还可以避免受到其它区域小朋友的打扰。而且通过这样的一种设置。老师也可以更好的观察,对每个区域幼儿表现作出不同的评价。其次,在区域划分的时候,要根据平时的观察结果和幼儿的实际兴趣来划分,不能是按照自身主观的意愿进行划分,而且在划分好区域后,要保证相应材料的投放于区域活动相吻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区域活动更好的满足幼儿的需求。第三,每个区域划分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幼儿的兴趣会有所降低或者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老师重新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区域的划分,并增加一些新的材料。这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幼儿。最后,每个区域都要保持干净整洁。这样才能保证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才能使整个活动更为合理、有趣。而这一切开始的基础,需要的是老师对于幼儿持续的观察,对于每个幼儿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所以只有幼儿教师真正的投入到自身的教学中,才能为幼儿创设更好的区域环境。
(二)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投放材料
幼儿区域活动的材料分层投放也非常重要,前面我们讲述了年龄阶段不同区域活动的差异性,另外还有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孩子对于材料的需求同样有差别。孩子在成长和发育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以及个体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以及接受能力。因此在材料投放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于年龄对材料和活动区域进行划分,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材料的投放能够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区域活动当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在此基础上,老师也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开展更为多元化的活动。如美工区作为区域活动中常见的一部分,除去日常的油画棒、彩笔等材料的投放外,还可以适当的进行雕塑等材料的发放,进而可以更好的吸引小朋友的参与。而在一些常见的材料的使用上,也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进行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对于扣子,在小班可以充分利用其进行数数或者拿绳子穿起来的活动,而对于大中班的幼儿而言,可以进行更有创意的粘贴。如在以钓鱼为主题的活动中,小班的幼儿主要是掌握磁性的内容,而中班的幼儿则可以根据现有的材料,自己制作鱼竿或者开展相应的钓鱼比赛。而对于口才较好的小朋友而言,则可以借助这些材料进行相应的解说或者介绍活动,进而使同一样材料能够得到多样化的使用,充分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因为在实际的活动中,很多材料都是想通的,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相应的目标指导下进行材料的投放,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有的实际需求,进而更好的体现区域活动的作用。
(三)合理划分班级区域并制定进区规则
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兴趣、季节在开学初,我们需要制作好进区卡并和幼儿一起在每个区域探讨不同的规则如:在阅读区的进区规则里,我们会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板块,提醒孩子进区后要安静的阅读、正确翻书、爱护书籍、图书摆整齐等。区域活动开始前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来控制进出,进区域的音乐响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戴上每个区域里摆放的手环进区活动,当幼儿,玩区域游戏时需要变更区域,就将手环摘下来,挂好后去寻找在哪个区域的手环有空的,没有手环的区域说明人已经满了,就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这样也可以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经过时间的参见后,幼儿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则就会有限的认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排队现象就能更好的了解。
除此之外,幼儿园是一个混龄的生活园区,不同的年龄阶段智力发展以及对于事物的接触情况不一样,活动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以及教师的指导行为准则都会不同。如对于小班,经常会出现争抢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增加介入次数,帮助幼儿正确的开展游戏。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而言,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活动能力,所以在区域活动的介入中,可以适当的减少介入次数。而是要在区域活动前,给幼儿制定相应的原则。从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来看,例如平常我们经常见到的几个活动区域:美工区、图书角、建构区、科学小实验区、小超市和娃娃家等等,这些区域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设置的。娃娃家主要针对年龄比较小的小班孩子,引导孩子们认识身边的家庭关系,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而科学小实验则是针对年龄比较大的孩子,他们对自然现象对科学有了一定的认知,而且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达到一定程度有能力自己完成一些小实验,这样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探索性思维和对科学的兴趣。
结论
由此可见,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对区域活动开展的意义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区域活动的本质,进而在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但是在实际的开展中,受对区域活动认识不足、过于注重形式和材料投放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园区域活动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为此,就需要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善,进而更好的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
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