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摘要: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一直处于瓶颈状态,而其中农村幼儿教育则是难中之难。农村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能发展好影响着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本文从中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起点开始研究,从中发现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缺陷和不足。笔者由此提出反思,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沿革、现状、完善建议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但农村的幼儿教育又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直接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近来,多数学生家长反映,表现出对学校的幼儿教育现状的不满,笔者对县部分乡镇农村幼儿教育进行了深入调查,虽然各地都针对硬软件设施、教学理念、管理思想、教学手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幼儿教育的沿革
(一)中国农村幼教事业的开拓者和莫基人一一陶行知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1917年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热心于平民教育。他逐渐认识到“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于是他号召“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经过考察,他尖锐地指出当时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他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经过调查,他发现了“工厂”和“农村”才是幼稚园的新大陆。1927年春,陶行知在南京郊外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是年秋,他率领学生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幼稚园,即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以后又创办了迈皋桥、晓庄、和平门等共5所中心幼稚园和上海工厂的劳工幼儿团。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期间,初步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办成了生活化的幼稚园。其教育总目标是使幼儿具有健康的体魂、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打好基础;将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土产、风土人情等都作为教材,全年按节期、气候、动物、植物、农事、儿童玩耍游戏、卫生等名项编制幼稚生的生活历,课题有香甜的土货点心、上等的废物材料、可爱的自然物、家乡的歌谣游戏等;采用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并借鉴陈鹤琴的单元教学法组织教学。此外,师生自己动手盖起了茅屋泥墙亭子式的园舍,既实用又美观,门前草地上有秋千、滑梯,陶行知亲自书写一幅门联:“谁说非学校,就算非学校;彼且为婴儿,与之为婴儿。”室外有小农场、小花园,当年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参观后,曾十分称赞地说:“啊!这些我在外国还没有看见过,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关于对农村幼稚园师资的培训,陶行知主张一方面以幼稚园为中心改造旧的幼稚师范教育;一方面用“艺友制”的方法来培养大批幼教师资,即用朋友之道、跟着师傅学徒的方式,在幼稚园里边学边干,学做幼稚园教师。他还十分重视开展农村幼稚教育的研究工作,于1929年成立了晓庄幼教研究会,讨论了农村儿童的心理、卫生、教育、师资培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陶行知的学生出版了《晓庄幼稚教育》、《乡村幼儿团》、《乡村幼稚教育经验谈》等专著,现均收入《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
由此看来,是陶行知和他的学生们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辟了中国农村幼教的道路。虽然南京郊区的这几所农村幼稚园随同晓庄学校被当局封闭而解散,但农村幼教并没有灭绝。及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张雪门在北京郊区开办了“农村教育实验区”,区内设有农村幼稚园。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陈鹤琴率领师生在上海市郊和江苏金坛等地举办农村幼稚园。但这些仅是短暂、零星、昙花一现而已。陶行知点燃的中国农村幼教的星星之火,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燎原”。
浅议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