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生存教育)。这四个缺一不可。我认为,争论这四个“教育”哪个更重要是没有意义的。首先,家庭是孩子与这个社会接触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的人一一即使现在孩子上幼儿园普遍比较早也几乎都要两岁半左右,这样父母的影响至少比学校早了好几年。而且由于孩子对父母在感情上存在依恋、信赖,孩子更愿意听父母的话。其次,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孩子从出生时起,父母就有意识、无意识的教给我们的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六年里,他会毫无怀疑的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告诉他是正确的行为,他也认为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成长在关心别人、有礼貌、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家庭里,那么这些为人处世的标准也会成为他待人处事的规范。
二、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重学习成绩而轻德育教育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尽管学龄前儿童年龄还小,但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父母格外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学习成绩有分数作为评价机制但是道德品质的好坏却没有一个确切的评价手段。笔者通过对几十名家长的访谈了解到, 当问到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排在第一位的却是“智力开发”占访谈家长中的48%,“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排第二位占访谈家长中的30%。家长们对孩子教育投入的开销占大多是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占访谈家长的90%,如买有关智力教育的书籍,特地送孩子到著名的早教机构进行早期的智力教育。这说明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
现实情况确是,一个道德品质很好但是学习成绩一般甚至不好的学生很可能进不了一个好大学,但是一个道德品质一般但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却可以被好大学录取。而进入一所好大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再加上有的父母认为道德品质不需要教,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懂事”。殊不知,早期没有打好良好的稳固的品德基础在孩子进去童年中期后对孩子品德发展非常不利。由于内心没有稳固的价值观,孩子易受别的孩子和社会上不良的价值观的影响。这就像把一艘没有舵的小船驶入大海,没有自己的方向,受风浪摆布、漫无目的的随处飘流。幸运的话,这艘船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安全漂流;但更有可能中途它遇上巨浪和大风而迷失了方向、撞上了礁石、沉入海底。
(二)追求身体健康却忽略心理健康
在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访谈中,笔者问到“您更注重对孩子的身体还是心理健康”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两个都很重要,但是当问到二者只能选一个时,80%的家长就选择更注重“身体的健康”。同时很多父母认为,学龄前孩子还太小,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还谈不上什么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其中受较高教育的家长都比较赞成应在孩子年龄较小时就注意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家长不仅在物质上丧失理智的溺爱孩子,在孩子做错事情时也毫无原则的袒护。比如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架只会一味的批评、教训别人的孩子;孩子做错事不仅不鼓励孩子去承担责任,而是教孩子如何逃避惩罚。呼吁广大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上的健康、物质上的给予时,多关心关心我们孩子心理上的发展,多倾听倾听孩子的心声。应该身心健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缺乏爱和诚信的教育
1.爱的教育缺乏
在我国现代家庭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得到来自长辈太多的关注和关爱。可是,很多家长爱孩子的同时,却经常忽略也要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笔者在访谈中问到“您觉得有必要教育孩子爱父母吗?”时,占80%的父母认为没有必要,他们认为孩子是父母生的、养的,自然会爱父母;占20%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太小,等懂事点再教。很多父母理所当然的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他们长大后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回报。也有不少父母认为,爱孩子是我的本能、责任和义务,我不需要孩子回报我什么。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一个没有爱人能力的人的人生不会是幸福的人生,付出其实也是一种快乐。如果在家庭中家长只付出而不教育孩子爱家人,那么孩子又能从哪里学会如何爱自己的父母呢?相反的,他很可能会认为家人的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一旦这种爱暂时不能得到满足,孩子很可能会产生愤恨之情,而一个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的孩子更不可能会爱国、爱集体,只会成长为自私自利的人。
学前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与对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