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育方式是留守儿童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决定了其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农村留守儿童所受到的教育不仅来自父母也来自现有监护人。但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不管是父母还是监护人在教育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的误区。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漠不关心和物质满足、监护人对儿童的教育方式。
(二)农村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失谐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的“缺位”。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等多方面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也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学校软、硬件条件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人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三)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周围的人现在的生存压力很大,他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二)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1、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另外,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
2、要改变现有的以分数为主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通过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合作,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归属。
4、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留守儿童就可以在教师的专业管理下,在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这是对严重缺失的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偿。[8]
(三)政府应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总之,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分析,为能够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本文主要从对留守儿童自卑、孤僻、不合群以及渴望亲情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解决对策中主要从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留守儿童本身等方面来进行阐述,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