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智慧体现在指尖上,“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的越多、越精细,大脑的潜能就开发得越好。科学活动包括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蔬菜、科学小实验及小制作等,幼儿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习性;了解动植物的成长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技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3、培养幼儿探究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神奇的大自然充满着许多诱人的奥秘,充满好奇心的“问题”儿童总是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或是亲自动手去一探究竟,而幼儿科学教育大多数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操作性强,幼儿能在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地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培养幼儿探究能力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幼儿有关各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健康美好的情感。而且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幼儿时期是培养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三、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
1、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从幼儿自身发展来看,探索的过程远比直接接受知识重要。可是当前的许多科学教育活动,只强调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等,忽视了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幼儿掌握了知识点,却并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在实践中,经常发现教学中老师为孩子们预设的教学内容或者操作材料远离幼儿的生活,或者超出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尽管浪费很多时间讲解,幼儿并不感兴趣,没有从幼儿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产生探索科学世界的欲望,从而主动进行探究。
2、营造的氛围不够宽松,自主探索的空间不足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宽松的心理环境意味着幼儿在学科学的过程中,他的心理需要能得到及时和充分的满足,由此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进而对他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轻松愉悦的探索环境还有着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究的兴趣和习惯的作用。宽松、愉悦和足够的探索的空间是幼儿能进行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并没有为幼儿提供宽松、愉悦的探究环境和足够的探索空间,导致幼儿的学习效率不高。
3、不能及时鼓励幼儿交流,缺乏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
幼儿有充分的交流时间,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发现,让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共享,才能使幼儿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科学记录作出评价,帮助幼儿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提炼和总结,才能使幼儿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印象。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这样有助于调动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增加幼儿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但目前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总是忙于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及时鼓励幼儿的讨论和交流,缺乏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从而不利于幼儿理清探究的思路,不能清晰地完成探究活动。
四、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究能力的教育策略
1、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良好的探究环境可以扩大幼儿的眼界、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探究习惯。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允许并鼓励幼儿提问,给幼儿自由讨论的时间。在操作活动时,允许幼儿自由走动,观察其他幼儿的实验操作过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由于受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所限,幼儿探究、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具有很大的试误性,需要多次尝试探索才能成功。这时,教师应以“儿童化的思维”方式努力理解接纳幼儿的不同认识和想法。活动中,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让幼儿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获取新的知识经验。
2、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幼儿对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究欲望是以材料为前提的。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是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兴趣前提。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科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以及科学区操作材料的投放,尽量避免投放的材料单一或无效。在准备活动材料时,教师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兴趣选择相应的材料。
3、不过多干预,提供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不过多干预幼儿,有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激发自己探究的欲望,给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探究能力。为了给予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师在让幼儿明确操作的目的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之后,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幼儿大胆操作,在操作中不断创新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活动中,幼儿不能避免的是操作中的失败,在面对幼儿操作中的失败,不要马上纠正,而是要相信他们有能力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在纠错过程中,才能真正使幼儿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幼儿在操作时,教师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但并不表示一味的放手,而是要观察、分析幼儿的表现和情绪,倾听他们的谈话,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允许和支持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操作,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4、及时捕捉教育契机,进行积极引导
幼儿往往会单纯地沉浸在科学活动的乐趣中,从而忽略对周围环境随机出现的一些科学现象的观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引导孩子关注这些现象,给予孩子适当的启发和耐心的指导,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活动中常有幼儿操作失败的情况出现,教师应教育幼儿正确面对失败,鼓励幼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应注重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大胆猜想,而不仅仅以探究的结果作为对幼儿的评价方式,教师应善于使用赞美的语言,鼓励的微笑,信任的眼光和热情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