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偏爱,在幼儿园里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这种心理,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事情之一。如果教师不嫩正确面对自己的偏爱心理,就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幼儿园里,有几种最常见的现象:很多老师看到一个漂亮可爱的孩子,或者很乖巧的孩子,就会表现出特别的关照和爱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老师就会特别关注他们,老师更喜欢和他们交流,并对他们更加宽容,且有时会因为他们而忽视了其他的孩子。被老师忽视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两个极端,一个就是通过各种调皮的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另一个是变得自卑,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变得不融入集体,情绪变化不正常。所以教师也应该明白,偏爱会伤害到所有的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碍于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我认为,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有师德,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所有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有的学生闪光点明显,有的隐藏的深,而作为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挖掘出这种闪光点,让所有的孩子都感受到你的重视,我们要为孩子们的一生做准备。所以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每一个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给予他们同样的爱和关心,不管他们的个性、能力、外表,他们全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给予他们同样的爱!
2、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语言态度”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有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所讲的“教师语言态度”是指教师对自己和儿童两个方面语言的态度。每一位教师的语言态度都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是积极或是消极,而这种倾向性必然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语言态度本身分为感性与理性,儿童语言态度就是感性的,因为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语言水平较低,无法对某一特定语言进行合理的评价。因此,儿童的语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态度。当孩子听老师讲故事时,情绪经常和老师的语言波动相呼应。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儿童具有情感上的共鸣。老师的语言态度如果是积极的,孩子们会注意到他的言行。当老师与幼儿沟通时,使用自然、友好、恰当的词语,柔和的声音,会让孩子们感到老师的语言亲切、真诚、优美、易于理解,让他们对语言的交流产生兴趣,让孩子们喜欢听、想听、喜欢说、想说。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态度是消极的,教师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面无表情,没有感情等,也有些老师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那么在这种消极的语言态度影响下,孩子们只会越来越沉默,变得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应该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促进语言的发展。
(2)、教师对幼儿语言态度的影响
教师对儿童的语言态度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如果老师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对幼儿的表达给予支持和肯定,并积极的回应,就能激发幼儿更强、更主动的表达欲望,相反,如果老师对孩子的语言表达漠不关心,无视沉默,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减少甚至失去表达的欲望。如果老师对一个喜欢说话的孩子熟视无睹,面对他的问题不给以回答,即便回答应付了事,这也是一个消极的现象。。尤其在面对儿童语言能力弱的情况下,孩子表达不连贯清楚,语无伦次,老师听不懂,没耐心听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将产生“老师不喜欢听我说话。”出现否定自我的消极情绪,并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逐渐在语言上失去兴趣,开始不愿意说话,语言交流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热爱孩子,公平的对待每个孩子,并用积极的情感,主动的语言行为,以及对孩子们的语言表达积极的肯定和支持,不断刺激孩子的语言,让他们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能有效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自身的意志薄弱,但他们的行为是具有高度模仿性和可塑性的。所以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可违背自己作为老师的原则,不能想干啥干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要在任何地方都要有适当的礼仪,随时对孩子做出榜样,教师的言行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言行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因为会直接影响孩子和教育的效果。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别忽略了自己的言行其实就是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所有的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将会失去很多教育的良机。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行为将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善幼儿教师的行为
1、提高教师非规范语言态度的方法
教师的语言在儿童语言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孩子语言的发展。幼儿思维形象是直观的,词语贫乏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语言的质量,并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接受程度,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语言示范。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几点:句子模式简单而清晰,适当使用肢体语言,用词标准,设定情景式语言交流活动,使用普通话。
2、教师不规范行为的改进方法
老师的言行始终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在幼儿时期,幼儿教师在幼儿心中是最有威信的人,是儿童的模仿的第一目标,教师的良好举止行为可以有效地影响孩子的良好行为和语言习惯的养成。教师与幼儿沟通,语言要平和,友好,热情,不当众批评幼儿,不翘二踉腿,不叉腰、背手,插兜,更不用手指幼儿等。时刻遵守《幼儿园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3、政府加大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1)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前教育,就是打好义务教育的基石。当前,如何发展学前教育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学前教育是学前儿童进入小学阶段教育的准备,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
(2)、以政策作为引导,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建设
监督幼儿园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控制幼儿园教师的入学。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提高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提高的能力。严守国家统一标准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和上岗证,未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不得在学校学前班、幼儿园任教。同时组织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高质量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学队伍建设,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改革,完善教学理念。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主要运用自己的思想、知识、言语和行为直接通过亲自示范来影响儿童。教师本其实就是教育模范,是幼儿最活生生的学习模仿的榜样,记得有个公益广告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说明言行会对孩子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言行直接会影响到儿童及儿童教育的质量。所以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和举止,注重自身的素质、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生活,具有丰富经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学到更多的良好习惯,才能让幼儿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怎样理解和实现新《纲要》中语言教育要求,《现代幼教》,2008年 12月
2、兰霞、赵萌:幼儿教师的语言艺术,2017年6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孙蒲远 :《美丽的教育》,朝华出版社出版, 2010年9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国家教育部,2012年10月
4、崔福林:《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河北大学出版,2005年4月
浅谈教师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