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跟父母的教育有关吧,家长对幼儿的身体缺乏认知,一开始小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吃饭,是在我们指导老师的训练下才懂得要用嘴巴嚼饭。并且家长给小孩子的关心也不够,小孩子不懂自己穿脱衣服也不爱吃饭,家长在家的时候也没有多多训练幼儿,导致在幼儿园的时候,教师的指导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案例三:在实习阶段,我常常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在洗手的时候卷不起袖子就主动帮幼儿卷袖子,在看到幼儿拿着衣服发呆的时候以为是幼儿不懂穿脱衣服就主动帮助幼儿。我以为我是在帮助他们,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这群小家伙反而更懒了,连尝试自己卷袖子和穿脱衣服都没有就来找我帮忙。
刚开始我很困惑,因为我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有教他们如何卷袖子和穿脱衣服。但是每天来找我帮忙的小朋友却一点进步都没有。后来指导老师告诉我,除非小孩子真的是做不到才能去帮助他。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观察。观察就是认真查看每个小朋友在这方面的一举一动,记住哪些幼儿是能够自己动手做事情的,哪些幼儿是真正需要人帮忙的,从而再仔细的教会他们,重点是要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为了能够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的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够锻炼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1、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为了让幼儿明白生活中基本的一些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有意识让幼儿频繁的练习。教师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一切可能的机会,供给幼儿学习的路径。由于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容易使小班的幼儿造成错误的意识: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做,反正大人会做啊,就像我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我要起床了,父母会帮我穿衣服等等这样的想法。应该要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道理。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经常跟幼儿谈话,比如"我是好宝宝”"我学会了……”等句式,让幼儿明白自己不光能做一件事而且是可以把一件事做的很好。
好奇,爱模仿是小班幼儿最典型的特征。在生活、活动中,在小三班里,因为小班孩子模仿能力很强,所以老师经常会鼓励表扬班里动作快的小朋友,以此来激励其他小朋友来模仿学习。为淘气的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良好的作用。
2、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生活自理的培养可融入游戏中
首先要让幼儿明白生活自理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幼儿真正做到生活自理。孩子没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就谈不上会把手洗干净;孩子没学会吃饭的方法,就谈不上把饭吃干净。如果幼儿只是有了自理认识,而是没有自理的方法,然而就是想做也很难做好。因此,家长让孩子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是基础。
利用游戏的方式,一方面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乐,另一方面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小班的幼儿喜欢在游戏中学习的特点,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教会宝宝在洗手、玩水时学会使用肥皂。幼儿喜欢玩水,但是不知道洗手的方法和步骤,所以经常会把衣服弄得湿湿的,所以必须经常提醒幼儿:洗手前先把袖子往上卷,水龙头开得小一点,先搓手心,再搓手背。还可以自编了洗手儿歌:"手心手背搓一搓,手指缝也搓一搓,打开水龙头,小手冲干净”。通过儿歌等方式,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洗手方法。通过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边玩边学的方式,培养小班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
(2)练习、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技能在巩固练习中提升。我们要让幼儿经常自己动手,这样他们才会记得要怎样去做。教师要经常创设游戏情景,利用幼儿喜爱的方式将幼儿带进熟悉的生活场景,加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就比如,在自理区,林老师投放了大嘴动物青蛙,让幼儿做喂动物吃东西的游戏。在喂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慢慢的知道了怎样拿勺子是最方便的,然后再结合到日常生活中来,很快孩子们自己就会使用勺子了,亲身的体验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幼儿的好胜心很强,可以通过竞争的形式,促进自理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可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就例如举行了穿衣服的比赛。一方面巩固幼儿生活自理行为,另一方面也能得到生活的体验。
3、家园共育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如果只有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家长才是孩子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和幼儿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老师应该和家长们做到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就比如小班年龄段的举行了家长开放日的活动。小三班的老师上了一堂亲子活动课,让幼儿在和家长的互动中学会了翻阅图书的简单动作。在吃点心的时候,老师告诉家长,幼儿可以帮助阿姨摆放碗筷和擦桌椅,并且也让幼儿自己动手给家长看。家长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是有能力做好这些事的,在家里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让幼儿去做一些事来巩固在幼儿园学到的本领。
我觉得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孩子充足的时间的去做,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幼儿做得不对的方面,应该有耐心和细心来教育幼儿。例如在小三班里,指导老师在面对不爱吃饭的蒋梓航小朋友时,就采取了和家长一起合作的方法。他们一同制作了一本奖励册,如果今天蒋梓航小朋友有自己吃完饭了就由老师在奖励册上贴上小红花,回家的时候就可以凭借小红花找妈妈要奖励了。我觉得老师和家长一起合作帮助幼儿成长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既能够帮助幼儿,又能够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重视家园联系,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行为表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家长既能自觉、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又能在家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指导。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结论:要重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每个小朋友都还是一张白纸,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刚刚接触新的世界,有很多事情他们都无法理解,只能用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我们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打好基础,全心付出,悉心指导,耐心等待,也要加强自身教育,高度重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不断地为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使幼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9月出版
2、《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林敏 培养宝宝自理能力的趣味游戏[J].婚育与健康,2010年,12期,67页
4、颜志芬;如何提高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
6、《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 第 08X期/范瑛
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