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对于问题的提出,教师语言应切忌简单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有一定的起伏性,做到重点突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当宣老师出示了图片后,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随着教师的预设而发生转移了,如果再能配上教师得体的语言,相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极大地调动起来。为了达到以上的预期目的,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力求简洁准确地加以表达。
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基本的功夫,要想登堂入室,必须刻苦修炼,不仅要在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得体,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实践证明,教学语言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使之日臻完善;只要持之以恒,必能得心应手。写文章讲究“文约而事丰”,教学语言也是如此。简洁的含义就是要求用尽可能少的话,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而没有多余的累赘的成分。
三、体现不同层次的“美”,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一)教师思维水平不自觉的变化
宣老师两次课的问题思维水平对比:
问题水平 第二次课 第三次课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记忆 51 68% 42 61.76%
推理 21 28% 17 25%
创造 3 4% 9 13.24%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宣老师第三次课较之第二次课问题的思维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宣老师花费大量精力,熟练掌握需引领学生共同学习的知识及授课过程,一定了解授课对象后,课堂中问题的层次发生了改变。
(二)为培养学生能力,不自觉地加大问题难度所带来的弊端
在能力培养的追求下,为了达成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我们有时会让学生做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问题的层次越高,学生为解决问题投入的精力肯定会相应增加,就会积极地投入探究活动,那么学生们能力的培养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解决。”在这样的指导思想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加大了问题的难度。我们大都有这样的共识:“男学生要比女学生聪明,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也要高些。”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找了一些女同学做了一些访谈,我们先找了七年级的学生。当我们问起你对于什么学科比较感兴趣时,这些女学生大都对于《科学》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当我们问起哪门学科比较难时,学生们普遍反应《科学》这门课程偏难。当我们对九年级女同学问起相同的问题时,学生们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已大大降低,而原因还是由于感觉课程过难,对于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感到无从着手,而渐渐放弃了。
从实际效果来看,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会调动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的,但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问题的解决过程过难,学生们在花费大量精力的情况不能达成问题的解决,自然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畏惧心理,在今后的学习中其主体性的发挥会受到很大的抑制。我们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但探究问题的层次性过高,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怎么能都得到培养呢!教育的公平性当然也无法得到实现。
四、教师提升自身能力,不让学生感到审美疲劳。
我们对于宣老师的第二次课以及第三次课问题的重复量进行了对比:
问题重复量 记忆 推理 创造
第二次课 9 4 2
第三次课 2 10 3
(一)教师重复问题的原因
教师为何对同一问题进行简单重复呢?其一,可能是教师要强调问题的重要性,通过重复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印象。其二,教师在叙述问题时,可能由于一些心理因素,导致语速过快,对于问题叙述不清,对问题加以重复讲解来明确具体含义。其三,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出现了暂时沉默,教师为了教学期间不至于冷场。
(二)教师重复问题的影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在学生探究学习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基于宣金伟《光合作用》的提问艺术的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