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探究学习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基于宣金伟《光合作用》的提问艺术的研究(五)
教师教学语言啰唆,我们认为非但不会收到教师有效介入学生探究活动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内心产生对于学习的反感,以至于情绪烦躁,产生些心理抑制作用。教师的简单重复,会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有甚者影响教师自身的威信。
(三)教师如何避免问题的简单重复
如何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剖析自我,搞清原因。可以请同事,甚至学生一起来会诊,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对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有些疑惑,可以在上课期间拍摄录像,对于出现问题的片断多次重演,进行分析评价,避免我们在上课时由于一些心理因素,忽视了一些细节,对于自身上课的过程记忆不清,不承认我们无意中出现的问题。如:认清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无意中出现的“口头禅”。我们这次教学的宣老师,已经是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了,平时与同学进行交流时,不会有丝毫的紧张,语言流利、清晰。但在课例研究的教学中,当他讲述问题时会不自觉地、有一些多余的附加。
如: 师:取点土,然后用点碘,看看会不会变色(边讲边手势表演),大家听清楚没有,这样可不可以!需不需要,好,老师试一试呢?好,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土壤,,我呢先把它怎么样,溶解在怎么样,水中,嗷水中(将土壤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好,大家看一下,往里面怎么样。滴碘液,嗷,滴碘液,看一看(教师将碘液滴入,震荡),有没有变蓝色?
生:没有
师:为了使实验更加,怎么样,具有说服力,老师呢还准备了淀粉糊(师将淀粉糊拿出),好,滴一下(震荡),好现象明显了吗?
从以上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宣老师在讲述问题时,如果中间有停顿,不自觉地就会把“怎么样”三个字讲出来。而我们平时与宣老师交流时,“怎么样”这三个字几乎不会出现,由于他太过于重视课堂内容的讲解,太过于重视课堂环节完整性地呈现,在大脑过于紧张的情况下,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就会频繁出现。如果在平时注重对于语言的连贯性训练,加强自己心理素质的锻炼,那么就不会出现以上的现象。
2、勤奋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积累总结,不断丰富业务仓库。作为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这自不待言,同时还要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更要知晓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的。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看来还不够,“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要常流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知识的渊博,感受到“美”的吸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学生向我们询问我们不太了解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在查询相关资料后,给出问题的答案,但如果出现这种现象的次数过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肯定会受到一定的伤害,加大师生间的距离,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受损。同时也不要从我们自身所处的高度、角度来看问题, 主观认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过于简单,在学生探究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袖手旁观,不加以任何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再次把问题加以细化,让学生的每次进步都控制在其“最近发展区”内,不让学生感到问题的解决毫无希望,从而放弃学习。
宣老师在第三次课中对学生指导的片断:
师:大家停下来!基本上小组已经完成了这个设计过程,接下来我们交流一下,首先请这一组同学来说一下这个过程,(手指同学)
生:先用锡箔纸,用锡箔纸,晚上放一周夜,然后用锡箔纸盖住叶片的一半。
师:第一步是,先将什么?
生:晚上放一夜
师:放一夜,在哪里?
生:阴暗的地方
师:阴暗的地方,应该是保证怎么样,
生:黑暗
师:应该是保证黑暗,有没有光照,第一步,让我们简单的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就是①暗处理(板书)好,第二步?
生:用那个锡箔纸,盖住叶片的一半,然后再放在阳光下,
师:把锡箔纸盖住一半,那就是第二步,形成对照(板书)好,第三步?
生:把这一张叶片放在阳光下
在学生探究学习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基于宣金伟《光合作用》的提问艺术的研究(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