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金万公司属于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与很多中小企业一样具有小而急的特点,银行贷款也集中于短期。
表2: 2012-2015年嘉兴金万公司借款情况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短期借款 851 1688 367 2762
流动负债 4389 4757 4926 13078
短期借款占流动负债的比例 19.42% 35.49% 7.47% 20.83%
长期借款 156 0 262 3708
长期负债 489 31 512 3850
长期借款占长期负债的比例 32.19% 0 51.24% 96.28%
长短期借款之和 1007 1688 629 6471
负债总额 4879 4789 5438 17108
长短期借款之和占负债总额之比 20.69% 35.24% 11.59% 37.81%
因2014年短期借款的减少,该年长短期借款之和在负债总额中所占比重滑明显,除2014年以外,该比例呈不断攀升状态。企业借款大部分为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相比数额明显偏大,但2015年长期借款额超过短期借款额。
3.直接融资
2015年嘉兴金万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基本投入募投项目,扩大市场份额,加快企业成长,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46万股,发行价11.51元,募集资金1680.46万元,募得资金净额1564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募投项目建设,有效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嘉兴金万公司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嘉兴金万公司虽然在不断挖掘企业的融资,但是由于我国大环境的影响,使得嘉兴金万公司的融资仍然不能摆脱原有的融资模式,因此,嘉兴金万公司在融资过程中,仍然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融资缺口大等问题,笔者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一)融资渠道不广泛
嘉兴金万公司的融资渠道多集中在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这三项在企业资金结构中总共占到了70%以上,而且历年企业的融资方式也都局限在上表中几个方面,没有对其它融资方式的运用,融资渠道不广泛。2012年嘉兴金万公司总体经营情况呈现“上半年增速较快,下半年明显回落”的态势,而公司融资情况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企业融资渠道不广泛主要表现在2013年,银行贷款比例明显下降,企业通过银行融资这一主要渠道受阻,内源融资比例上升。企业银行借贷依然为抵押借款和担保借款,信用借款始终没有涉及。融资渠道的不广泛性体现出了企业融资结构的不合理。
(二)融资成本高
从企业自身来说,作为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嘉兴金万公司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资产质量相比普通中小企业来说较高,但贷款抵押时也逃不过抵押手续的繁杂性,所要抵押的财产需办理财产价值评估,需缴纳抵押资产评估费,且借款金额一般为评估价值的60%-80%,还需办理抵押财产保险,花费一定的保险费,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担保形式。另一方面,嘉兴金万公司虽有一定的资产规模,但有的资产因产权残缺而难以抵押,获取贷款难上加难,企业不得不走非正规融资渠道,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当然,企业也有选择担保机构对其贷款行为进行担保,但相关担保费用高,第三方担保机构的费用也高达企业贷款的3%-5%,这种方式对企业资产规模、经营效益和信用水平有较高要求,而且审批手续严格,需层层上报总行审批,所需时间较长,这对资金需求多为短期且需求频繁的嘉兴金万公司来说时间耗费太长,企业难以接受。嘉兴金万公司融资成本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利息成本。企业申请一年期贷款的各种费用合计往往达融资金额的13%-15%,而处于成长期的嘉兴金万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利息成本就成了一笔不小的支出,对企业融资造成很大压力。
(三)融资缺口大
1.内源融资减少
2012年嘉兴金万公司订单大幅度减少,出口萎缩,这使大部分利润都依赖于出口的嘉兴金万公司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出口下降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顿增,利润严重下滑,前期利润的多少直接决定企业后期内源融资是否充足。即使在国内市场,该企业也是同类产品市场占有额中的佼佼者,但同样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实体经济和消费能力严重下滑,国内国外市场萎缩,营业成本上升,2012年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支出加大,自身经营绩效急剧下降,利润微薄,企业营业利润下降厉害,2015年随着经营业绩有所好转,比上年增加61.95%。总体来说,嘉兴金万公司无法通过自己前期的利润和内部流动性来有效满足当前的资金需求,资金周转明显放缓,极大地制约了该企业的发展。
2.银行贷款更加困难
目前银行贷款在嘉兴金万公司资金结构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相对其它融资方式来说,这一比例仍然很大。2015年嘉兴金万公司银行贷款比重较前两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银行借贷仍然是该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之一,这一下降趋势也体现出了宏观经济趋紧下银行贷款更加困难。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嘉兴金万公司融资渠道多集中于银行短期信贷,而大银行大多倾向于贷款给资金需求量大的大型企业,且银行认为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使收益与成本不成正比,而国内小银行又相对太少,即使银行贷款暂时满足了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也会同时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后续发展能力,不利于长期项目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