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我国“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最终确定时期。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分析
1.跨国投资规模
截至2016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559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己达24.33亿美元,由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相当部分是没有经过官方批准的,因此,这一数字所反映出的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规模还比较小。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是联合国专门从事全球跨国投资问题研究和制订政策的权威部门,其每年出版一本《世界投资报告》。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非金融类海外企业平均投资额为160万美元,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这是因为我国企业仍处于国际化经营初级阶段,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资金和技术实力不足。而且企业之间没有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企业间的内部竞争使国际化经营成长缓慢。
2跨国投资主体
目前,我国跨国投资主体主要为:(1)一是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直属的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这些贸易大公司的优势是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具有丰富的国际营销经验和广泛的国外客户等有利条件,已成为中国跨国经营的主要力量。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技术进出一口总公司、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等。(2)各种类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这类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由政府委派进行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活动,拥有人才和经验的优势。(3)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工贸集团。通过在国外建立合资、合营、独资企业,使其生产和经营逐步走向国际化,它们在中国对外投资主体构成中的地位日益显露。(4)大型金融保险、多功能服务公司,包括中国银行等五大专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公司等。这些公司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5)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
3.跨国投资行业
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虽然广泛,但主要在加工制造业等初级产业的投资,对高薪技术产业的投资较少。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涉及很少。这是因为我国的对外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我国现在处于发展阶段,以资源和劳动为主的第二产业为主。倘若我国的对外投资仍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那这种产业链低端的投资结构就不能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导致跨国投资风险增大。
我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大些。
4.跨国投资区域
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15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分介,很大部分分布在港澳地区,具体分布为港澳占52.2%、亚洲占35.6%、欧洲占比26.78%、北美洲占24.26%、非洲占12.17%、大洋洲占6.36%、拉丁美洲占4.61%。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可以看到我国海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我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下面将进一步阐述。
5.跨国投资方式
由于我国海外投资规模较小,资金较为缺乏,因此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较多地采取合资方式进入东道国。一般而言,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在境外举办的生产性项目绝大多数采取的是与东道国或第三国的企业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贸易性企业则主要采取中方独资的方式;境外资源开发,尤其是石油勘探开发项目主要采取国际上惯用的中外合作开发的方式;在香港的中资企业则有不少采取了由中方控股的股份制上市公司的方式。目前,我国也有少数企业的境外投资采取了BOT等项目融资方式。
6..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国际化管理人才匮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