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国际化管理经营要面临更多的额外界因素,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必须要求企业拥有独特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管理人才来面对不同的风险。我国的境外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在实施跨国决策时,缺乏风险意识和制约机制,在经营决策等方面缺少足够的经验和依据,易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再加上我国缺乏国际化人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远不能适应企业的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三、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结构不合理
投资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主体结构上。在地区结构上,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区域广泛但多集中于港澳地区。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分布于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有近1/3的企业设在港澳,这表明我国企业国际化还缺乏真正向世界最发达国家市场拓展的能力,也表明我国企业国际化意识淡薄。在产业结构上,我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大些。具体来说,在我国境外投资中,第一产业约占20%,第二产业约占15%,第三产业约占65%,尽管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较大,但是其中贸易型投资项目占据绝大比重,其他投资项目也是一些较低层次的三产行业,这表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还处于较低的传统阶段。在主体的选择上,虽然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主体多元化,但主要是有些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特别是一些国有的外贸公司、投资公司等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
(二)综合竞争实力弱
“到 2015年底,我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不过 370 亿美元,只占累计外商在我国投资总额 5621 亿美元的 6.58%,突显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即使像海尔集团这样国际化经营取得显著成绩的中国企业,2015年其来自海外生产销售的收入也不足10 亿美元,不到其当年全部销售收入的 8%。”据国家管理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境外企业经营的总体状况并不乐观,“赢利的企业约 28%,赢亏持平的企业约占55%,亏损的企业约占17%。投资成功率偏低。”从种种指标和数据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有较大突破,但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于最基本的阶段。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还比较少,在国际产业链中赚到的只是“杯水车薪”,绝大部分利润则被国外赚走。没有形成适度经济规模优势,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质量国际认同感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不强,缺少高附加值产品,多数企业是“产品加工厂”而不是“制造厂”,多数跨国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融资渠道狭窄,其综合竞争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三)投资效益低
开展跨国经营,无论是在宏观土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还是在微观上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加速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其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都是十分显著的。目前在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28%,盈亏持平的55%,亏损的占17%砚。但是,从深层次分析,我国海外企业的投资效益还不尽人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头小,中间大”,即盈利可观和亏损巨大的企业占少数,大部分处于略有盈余、保本持平和少量亏损的状态。根据《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用于境外投资的外汇限于境内投资者的自有外汇,未经批准不得使用其他外汇资金。在汇出外汇的同时,境内投资者应按项目汇出额的5%、资本投资额的2.5%,以外汇或等值的人民币缴存汇回利润保证金,其后,用境外投资所得的利润再投资也要经过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从而束缚了一些经营规模大、投资成功的境外企业的手脚,丧失了一些极好的投资机会。海外投资与境内投资相比,往往会面临更大的政治风险,且这类风险通常是企业所无法抗拒的,而我国在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和保障机制方面还亟待建立。
(四)国家对企业跨国经营支持力度不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