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层面
1.学习和遵守当地法律法规,规避政治和法律风险
中企在走出去之前,要认真地做好知识准备和相应的人才准备,全面地熟悉和把握国际惯例以及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政策。企业要走出去,不了解和把握不好国际惯例与规则是根本不行的。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因为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法律法规导致的悲剧每年都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首先通过考察,以及去当地学习,培养自己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聘用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2.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打造“入乡随俗”的企业文化
地域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尤其当企业高层有着相应的地域文化背景时,这种影响力会非常明显。尽管目前各种地域文化不可避免地相互融合,地域文化的差别有逐渐淡化的趋势,但这种影响力仍将长期存在。跨地域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整合、重构,全方位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具体措施主要有发挥企业家的核心作用、实施人才本地化策略、开展跨文化培训、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以及建立适应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企业管理制度等。
3.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跨国经营管理水平
中企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获得、培育其预定目标的国际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懂得国际市场营销、财务、技术、公关、外语等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国际市场,同时也要熟悉国际法律、法规和惯例。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组建资产一体化企业集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内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组建资产一体化的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借助企业集团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家电、纺织、石油化工、汽车、民航、有色冶金、钢铁、外经外贸、商业、电信、金融等行业已初步完成或已开始组建企业集团。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国资委先后完成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宝钢与武钢、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中国国电与神华集团等18组34家企业的重组,央企由117户调整至98户。央企的强强联合是一个综合性的重组整合,具有产业互补、资源优化、产业强化等功能,是产业链的优化强化延伸、价值链的全面提升和构建,也更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增强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以及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国资委表示,推进中央企业重组整合,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努力做好中央企业重组各项工作,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5.实施品牌战略,擦亮中国新“名片”
长期以来,我国在外贸方面一直处于顺差位置,但是,出口结构却不尽合理,出口的主力军长期停留在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中,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被贴上了低端、廉价的标签。然而情况已经有所改观,从国内产业发展看,以高铁、核电为主的装备在国际市场具有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投资输出国转变,以高铁、核电为代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以质优价廉的优势赢得国际认可。中国还将继续深化品牌战略,打造更多像中国的华为和中兴、中国高铁和核电等一系列国际品牌来擦亮中国的新“名片”!
(二)政府层面
1.完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和对外投资审批制度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一直由多个零散的有关部门规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有效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因此建立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已成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应该参照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对外投资的基本体制、市场准入、政府和企业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各项财政税收政策间的协调上建立相应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首先应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商谈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签订投资保护协定的目的在于保护我国对外投资者,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非常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促进同缔约国之间互利的投资合作。其次应积极推进同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了简化对外投资的国际税收处理问题,减轻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负担,应把同有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作为对外工作重点来抓。最后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中国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缔约国,我国不仅要承担义务,也要享受权力。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我海外投资企业有效利用这个机构及其条款规避风险。
另外,完善对外投资审批制度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特别是要逐步与国际接轨,使我国的对外投资审批制度既有利于本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减少跨国经营后的负面效应。总体思路应该是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1)理清政企职能,统一审批机构,简化审批程序,确保审批的公正性和权威性;(2)确立健全各职能部门联合审批制度,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2.明确导向和职能定位,加强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既是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国情使然。在进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中,转变政府职能是关键。政府要从过去主要为计划经济服务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要确立双赢、双满意目标,先是政府为企业服务,然后才是企业为发展作贡献;先是职能部门为大众服务,然后才是人民群众支持职能部门工作;先是部门为发展服务,然后才是发展保障部门生存。这样的程序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
论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2019免费^论文(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