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变迁
我国电视纪录片从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以来,迄今为止只有60多年的历史,而真正被人们认知的中国纪录片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创作的,主要是以电视为载体和依托逐步发展壮大的。几十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官方宣传为目的。进入21 世纪,我国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涌现出众多高水准高质量的纪录片,开启了一个盛况空前的纪录片发展新时代,如今,中国纪录片已呈现出主旋律纪录影片的大众化;大众式纪录片的娱乐化;精英式纪录片的精神坚守的特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纪录片,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电视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而且每个时期的创作理念都在发展和变化。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年至1977年)
我国纪录片主要是由新影厂和八一制片厂制作的电影纪录片。虽然影片时长短、声画不同步,但是它主要以新闻纪录片为主,宣传色彩浓厚,影片大都取材于当时的战争,都是通过电影银幕呈现给观众的。而这个时期的创作理念主要是宣教类纪录片,起到启发和教育群众的目的,如《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收租院》等作品。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年至1992年)
这个时期是我国纪录片第一个发展高峰,技术条件的进步、制作观念不断更新,彻底独立成型,拍摄的题材呈现注重纪实,强调真实性和客观再现为特点,创作的理念由原来宣教类纪录片转向为文献类纪录片,主要是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文地理的相关题材纪录片,用宏大的叙事模式,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旨意激发群众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丝绸之路》、《沙与海》、《话说长江》、《望长城》为代表的优秀电视纪录片,其中《望长城》被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它是中国纪录片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的标志[3]。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年至1998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更加多元化,“人”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题,纪录片主要以记录平民生活状态为主,以平民视角为主。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大量使用同期声,增加真实感,画面美感增强并且逐渐注重自我的表达和个性,个人画面增多。创作的理念由地理题材转至平民视角、反映普通群众的生活纪录片。如《毛泽东》、《东方时空》等纪录片,运用了现场采访的方式口述历史,直接把人物采访语言当作解说词,这种方式绝对是创新性的突破[4]。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年至今)
我国电视纪录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迎来了纷繁复杂的黄金发展期,以《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为代表的优秀纪录片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得到大幅度的改变,主要呈现在叙事的方式更多元,镜头语言更丰富,艺术效果更加高,题材更接地气,更有个性地表达思想。但与此同时,纪录片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纪录片对故事情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视性问题也逐步提上日程,人们的媒体习惯和行为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随着电视节目根据收视率作为参考数据后,话语权由市场主导,模式由制片人控制,我国一些纪录片栏目和频道面临着生存危机。面对着各种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的热播,一些叙事节奏较慢、故事性不太强的纪录片竞争力比较差。《百姓故事》从前的制作理念是以人文关怀精神去关注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故事,但过多的理性挖掘令观众感到太过沉闷和平淡。2001 年 11 月,《东方时空》再次改版,提出了新的改版策略:以事件为本,要凸显事件发展的复杂性、戏剧冲突性。改版之后给观众可视化程度高了、娱乐化程度也高了的感觉,收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这也是反映了世界推崇电视娱乐化浪潮的结果。
(三)中国纪录片在传统媒体传播中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从广义上说,“传统媒体”指的是以广播、报纸、杂志、电视为四大主体,并包括影院、实体书店以及音像出版物等的大众传播媒介。
目前,中国纪录片在传统媒体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科教频道,凭借多年的团队制作经验、国家级的传播平台、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及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中国纪录片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板块为北京纪实频道和上海纪实频道,两个频道皆为上星频道,突破了播出覆盖范围的局限,频道的定位、节目内容、制作模式都在逐步完善,将纪实频道、新纪实公司以及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业基地以三位一体的方式完成纪录片制作和经营布局,产业链得到全面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第三板块为地方电视频道,地方台因为传播范围的局限,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远不及省级卫视以及央视,但是在纪录片故事的选择、前期拍摄的设计、后期制作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勇敢的尝试和突破,并努力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合作,以委托制作的形式或者联合制作的形式,跨区域、跨单位的形式展开多项合作。以中山广播电视台为例,自2006年起,对纪录片创作进行多方面的调研和调整,创作了《海外中山人》、《中山影杰》、《中山路纪行》、《孙中山先生》、《香山商帮》、《醉龙》、《骑行远方》等文献类、社会人文类、历史类的纪录片,主打“本土情怀和孙中山精神”为主题。并逐渐向CCTV-9靠拢,关注孙中山文化在国内的生存状态、关注在海外打拼的华侨、关注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关注社会发展的现状,贴近群众仍然是地面频道的发展策略。形成资源互补,强势联合的一种传播格局的现状。
尽管电视纪录片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诞生铸就了许多光辉的成就,但是仍存在着各种制约纪录片发展的困境:
首先,投入与产出存在不成正比的现状。我国纪录片的维持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能够进入院线的纪录片数量非常有限,引用《2016年中国纪录电影市场透视》一则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 440.69 亿元,进入影院上映的电影总计358部,而其中仅有14部纪录片进入院线放映,纪录片总票房为6.93亿元,若除去快消品式的真人秀纪实电影,纪录片电影票房总计仅3150万元,占国内院线票房的4.48%”[5]。(见表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新媒体技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纪录片的商业化之路(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