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观众“评优”功能为纪录片制作提供有效反馈。
从纪录片发展的道路看,以往,独立制片人创作的纪录片往往难以走进大众的视野。在新媒体迅速传播的今天,这种一窘况正在悄然转变,纵观网易、爱奇艺、腾讯、搜狐、凤凰、乐视等有知名影视网站,正纷纷开辟出纪录片频道,它们通过购买或联合制作的模式,引进优质纪录片或创作出一些纪录片精品。如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该片2013年已获得国内多项影视大奖,但由于缺少播出平台。直至2016年,《乡村里的中国》才被腾讯网发掘,并在腾讯网纪录片频道中独家播放,该片才能真正地“走向”观众。通过这些新媒体发展起来的纪录片频道不仅为我国纪录片的展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同时也培育了一批稳定、忠实的收视群体。
除了对购入的纪录片进行播出外,部分影视网站还组织观众对纪录片进行评优,让纪录片制作方直接收到观众的反馈,助推纪录片产业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如,凤凰网举办的“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就曾组织创作者通过讲述传播华人故事;《三十二》、《村小的孩子》等一批独立纪录片,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观察和纪录中国社会的现状和相关人物的命运,这些纪录片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深受网友们的好评;一批新晋的导演也由此崭露头角,为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注入新血,促进国产纪录片向百花齐放景象发展。
(二)树立纪录片品牌、创新传播方式
1.纪录片品牌营销社会化,有效聚拢收视群体。
国内的微信、微博、微视等社交媒体日益壮大,各大传统媒体都纷纷入驻,利用社交媒体积极与用户进行互动,不间断地丰富传播内容,大幅度提升媒体品牌影响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2013年,虽然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较2012年有所下降,但从整体上来看,在移动端的推动下即时通信用户规模提升至5.32亿,较 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达86.2%。2013年,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深受观众好评,经过多方面了解和研究,其微博营销在整个纪录片传播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100万粉丝的陈晓卿导演在开播之初,在微博中发布了一条简讯:“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求各位亲帮转。”这条再普通不过的微博内容,竟为《舌尖上的中国》闯开一条成功之路,各路吃货反响非常热烈,有说自己想家的、有说对节目的观后感的,也有向导演推荐家乡美食的,更有对导发表演调侃性质的评论等等。各种形式的评论在陈晓卿导演的微博炸开了锅,每一条有趣的回复都加强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提升了《舌尖》的品牌。据中国传媒大学舆情口碑研究所与艾利艾咨询在2012 年5月14—28日的调查,在2305条微博样本中对于《舌尖上的中国》的正面评价占44.34%,对其负面评价占4.86%,中性评价占50.8%,这一调查结果足以证明微博营销在《舌尖》品牌建设方面发挥的影响力,为纪录片的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注[3])。因此,纪录片品牌营销的规模化、社会化,为纪录片的推广起到了有效的“聚众”效应,注重纪录片品牌营销也将是纪录片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助力。
2.纪录片传播APP化,打造指尖上的纪录片。
近年来,APP的普及和应用正在高速地发展,不论是传统的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纷纷投入资源开发、发展自己的APP应用程序,并成立专门部门对自己的APP应用程序进行管理。以传统媒体为例,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中山广播电视台均开发了自己的APP应用程序;新媒体方面,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爱奇艺等门户网站都开发了APP应用程序,纷纷抢占市场份额的高地。但纵观各门类的APP应用程序,专门为纪录片而设的独立APP却很少。
根据文中表2,2010年至2014年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使用的相关数据,观众使用手机观看网络视频呈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71.9%的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智能手机的普及助推了观众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的热潮。由此也可得,视频APP应用程序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有着可观的发展潜力。2012年11月7日,爱奇艺纪录片APP成功上线,成为了唯一进入Apple Store免费应用排行前十名的视频应用,也成为了纪录片开发的唯一独立应用。2017年,在Apple Store免费应用搜索中,纪录片APP仅有“纪录片盛典”、“高清纪录片大全”、“探索纪录片频道”、“生活纪录片”、“DOCO热纪录”等数个纪录片应用程序。而且从“评论”数量可观察,这些纪录片应用程序仍有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开发纪录片专题APP应用程序,让纪录片的观影模式“指尖化”将是纪录片发展的风向之一。
3.立体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新传播方式。
在我国,传统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往往“重创作、轻传播”,在制作上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成品以后却被束之高阁,播放次数极为有限。新媒体的发展推进了视听媒体的多屏化,在今天的纪录片产业中,从策划开始已合理地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与观众开展跨屏互动,注重收集观众的意见形成互动圈。完成创作后,纪录片在电视台、视频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等多种播放平台展播,扭转了原有纪录片的传播难的困境。以抗战题材纪录片《大后方》为例,该片从拍摄阶段已着手剪辑多条3至5分钟的主题短片,并在腾讯网上作出预告,借助观众的传播力在新媒体上讨论并转发短片,掀起了舆论的热点,使该作品迅速成为当下的热话,调动观众的观赏兴趣。全媒体时代下立体化的传播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不是对立的存在,两者应协同发展形成更为强大的合力,这也可以打破受众观看节目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促使纪录片的有效传播,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融资渠道创新,迈向商业化之路
纪录片是中国电视的瑰宝,对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中国纪录片仍然是以政府扶持为主导,面临“有片无市”的尴尬境地。在中国面临市场化大变革的今天,各种媒体和节目形式都在寻找着与市场接轨的结合点,纪录片也一样。Discovery 亚洲地区总裁张方所说:“中国观众对纪录片的饥渴,从盗版市场就可以看得出来,Discovery 每出一部片子,马上就会出盗版,而且热销不止。”
1.中国纪录片需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的纪录片市场需求是有的,而且需求量相当的大,只是中国的纪录片市场仍欠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生产机构、营销商、交易平台、到市场调研这样一条完整的、强势产业链。但就目前国内纪录片创作的情况来看,基本属于各大电视台制和播相统一的,大都存在制作周期长、单位节目时间成本高、市场调查不充分,由于资金和人资资源的配置问题,无法形成流水线生产。因此,中国纪录片的生产几乎没有连续性,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为纪录片创造一个大市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纪录片的生存问题,纪录片要市场化,就必须调整和完善市场机制来调节纪录片的发展,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程序机制和价格机制,各大电视台应该强强联合,把纪录片做大做强,把纪录片的价值提高,使纪录片能够获得足够多的资金发展下去。同时,可以学习国家地理频道成立纪录片制作基金,为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寻找融资渠道。
2.融资渠道的创新,众筹合力打造新时代纪录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在某程度上是源于它在商业营销上的成功造势,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中也使越来越多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开始关注纪录片,它们也开始在纪录片的拍摄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制作宣传自身品牌、自身形象的纪录片,这也为纪录片的制作资金的募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众筹模式的诞生,又为纪录片筹资开辟新的路径。纪录片《我的诗篇》,就是一个中国纪录片众筹的成功案例,该片通过向社会众筹而得的20余万资金作为创作资金,完成创作后又在全国各大城市发起了新一轮的众筹,利用包场的形式使纪录进入院线,整个过程中新媒体的力量为纪录片的创作、传播起到了有力支撑。新媒体的传播也充分集结了网民的力量,使志同道合的人有机地聚拢在一起并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以及传播之中,同时也使有效的资金能迅速得以聚拢,有效地解决了制作纪录片的资金缺口,但是这种众筹资金的方式在我国仍是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很多需要完善与加强监管之处。
3.纪录片产业化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纪录片的产业化发展还需制定好市场规则,建立健全纪录片市场运行的法制环境。首先,在纪录片的制播过程中可调整政策,使其更有益于纪录片的发展。另外,中国纪录片应该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目前中国很多优秀的纪录片频频在国外获奖,但是中国纪录片却鲜有在国外主流媒体产生有影响、广泛传播的作品。在新媒体的促进下,通过网络沟通合作以及吸纳全球化制作人才参与我国纪录片的制作变得更有可探讨性与可操作性。当下,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导向应与国际接轨,可通过项目合作制的形式,引入西方纪录片导演走进中国、参与中国纪录片的制作,与国内创作人员合作创作出既符合国情,又符合西方受众收视习惯的作品,扩大我国纪录片的影响力。其次,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可优化纪录片的传播模式,使纪录片在各影视平台的播放更具合理性、更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目前,我国仍相对欠缺纪录片市场化发展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制作、推广、资金吸纳、监督、管理链条式完成的市场机制将能有力推动我国纪录片制作的发展,进一步铸就出新的辉煌。
【引文注释】
注[1]. 祝荀. 新媒体与公共关系[J]. 国际公关, 2012(4):94-95.
新媒体技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纪录片的商业化之路(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