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优先投入在研发方面,三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资源的优先投入。其一:坚持“三五”原则建设公司的研发体系。“三”是指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率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10年来,三一的这一比率一直保持在5.5%左右,远高于行业1%~1.5%的平均水平;“五”是指研发体系的规模超前5年与销售规模相对应。三一重工现有研发人员近800人,按照行业每亿元产值拥有研发人员5名的平均水平算,足以支持三一重工150亿元的销售规模,而这一规模刚好是公司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其二:保持领先地推动研发手段的变革。过去几年,刚刚起步的三一尽管资金实力还相当有限,但还是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率先在业内建立起了包括ERP和PDM技术在内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率先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内全面推广应用了CAD、CAM、CAE、CAPP以及三维设计等现代设计手段。在服务方面,三一按照“三多一先”的原则进行了资源的优先投入。一是人员配置多,三一重工现有服务人员350名,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0%;二是服务项目多,三一重工售后服务的常规内容已扩展到15项之多,其中近一半开创了行业服务的先河;三是资金投入多,三一每年用于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约占销售总额的3.5%,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四是硬件领先,三一重工在业界规模不是最大,但投资2000多万元建造的用户培训中心档次最高,同时还致力于其运作的规范和高效。
(4)科学激励三一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推动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研发方面,三一提出要在行业研发队伍中率先打造出一批百万富翁,在研究院大力推行项目承包制度,把研发项目划分成12个阶段,分阶段设立考核指标、验收标准和激励措施;同时配套设置多个档次的技术创新奖、专利申报奖、项目推荐奖、人才引荐奖、三一功勋奖和项目领先奖。9年来,三一重工已有近十名工程技术人员因此而成为百万富翁。
(5)考虑到企业核心能力建设的艰巨性,三一重工充分利用外力,积极广泛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首先是通过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来充实研发力量,培养后备人才。其次是高度重视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三一已在欧洲、美国和日本设置了事务所,专门从事技术引进、寻找与优秀企业的合资机会等工作,到目前为止,与世界500强美国迪尔公司的合作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三一研发核心能力的提升。
未来10年是中国产生1000亿规模企业的10年,是产生世界一流企业与企业家的10年,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振兴中国制造业是时代赋予新一代企业家的重任。作为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必将一如既往“自强不息产业报国”,加速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成就世界级工程机械品牌。
三﹑三一成功经验之借鉴
(一) 一切源于创新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生”是指“演变”和“进化”,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创新。如果没有“演变”和“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世上万物,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更不会有令人兴奋的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立命之本,它可以使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不断的胜利,获得发展,进而成就我们伟大的梦想。要学会创新,要事事创新,时时创新。
1. 依托创新三一成功转型
三一在创业之初仅仅限于有色金属材料的制造,通过长期的调研,终于发现了制约公司发展的两个根本原因:一是所在行业——有色金属材料的市场狭小;二是所在地方——涟源,地域太偏!行业和地域的限制,无法孕育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也无法实现公司“三个一流”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公司制定了“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首先进入工程机械制造业。
1994年时,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几乎看不到自己的品牌,国内市场95%以上是洋货。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中国企业生产的混凝土泵及泵车占到行业内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三一重工占到48%以上市场份额。三一重工靠的是什么?“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主导权就是国家的主权。这就是三一重工的追求,它和质量一样,是企业价值和尊严起点,是惟一不可妥协的事。”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如是说。他还说: “三一重工当时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当‘搬运工’,走传统的中国制造之路;二是瞄准跨国公司,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靠持续改进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走一条中国创造之路。三一重工选择了后者。”
要想拥有混凝土输送泵、拖泵的自有知识产权,就必须掌握液压控制技术。三一集团决定自主研发。1995年液压控制系统研发成功。当时从国外进口这一部件价格要7万元,“三一重工”的制造成本不到3万元,并从根本上确保了产品质量。此后,三一重工取得了一连串的成果。像泵车臂架,当时,国内只能生产32米长,37米的臂架需从日本进口,进口一个臂架要花130万元,通过自主研发,三一重工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成本价只有30万元。向文波说:“现在三一重工不但能生产37米臂架,还能生产56米臂架。属于世界尖端技术的65米臂架也已于2006年十二月成功下线。”
2.三一的行业地位来自于创新
1997年,三一重工研制出国内第一台高压混凝土泵;1998年,三一重工又自主研制出第一台高压大排量混凝土泵;2003年9月推出的最新产品最大垂直布料高度达55.8米,在品质和技术上都具备了与世界名牌抗衡的能力……短短数年间,三一重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业作坊,发展成为中国工程机械高品质的代表、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靠的就是自主创新。
创新是三一重工发展的动力之源,它包含着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大层面。首先是理念创新,包括经营理念、服务理念、文化理念等,“三一重工”的创新理念就是“品质改变世界,细节决定成败。”向文波认为,服务品质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建筑行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工程机械在整个工程中预算占的比重很小,修一条高速公路,投入几百亿元,工程机械的采购费用仅占3%—5%,但是工程机械的质量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却很大。一旦工程机械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导致整个工程的设备从出厂到施工工地,技术人员都一直“陪护”着。三一集团总裁粱稳根曾多次表示:“成本优势只是我们的优势之一,实际上三一重工最大的特点是创新服务。”
“创新是一种豪迈的事情。”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用轻松的口吻将创新的艰辛一笔带过。他说:“中国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必须由中国企业主导。”他还说:“三一重工是一个永远不会被外资收购的企业,中国不能靠进口进来一个现代化,三一重工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脊梁。”
3.股改因为创新而实现多赢
2005年4月30日,在证监会关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通知出台后,三一集团第一时间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三一重工的试点方案。
股权分置改革使三一重工有幸成为中国第一支G股,这一历史性的重大战役由三一人冲锋陷阵。公司决策层为此忍受了误会、曲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关于三一重工成功关键因素的分析(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