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及时适度性
企业内在性激励具有及时适度性。企业激励目的在于鼓励有利于企业达成目标的员工行为,激励反馈应该是及时准确而积极有效的,应该是适度而经济的。通过及时性的激励不断反馈和强化员工自我激励意识和良好工作行为,从而起到内在性激励的效果。当员工获得阶段性的成功时,及时的正反馈会让员工们相信他们的进步距离目标越来越近,由内心渴望继续努力工作,最终必会取得成绩。所以,企业即时性激励好于阶段性激励,经常性激励则好于年终一次性激励。
五、 企业运用内在性激励艺术应注意:
内在性激励是企业激励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内在性激励的实施是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大背景,离不开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建立。同时,内在性激励是建立在企业激励机制基础之上,建立在科学的绩效管理之上,建立在物质激励等外在激励的基础之上。企业在运用内在性激励艺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注意因人而宜
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没有对不同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分析,没有根据不同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而是“一刀切”地对所有员工采用同样的激励方式,结果适得其反。要有效激励员工,必须了解不同员工的动机和需求,也必须了解同一个员工不同阶段的动机和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激励艺术,才会真正地促进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 激励必须公平合理
企业激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激励应该来源于员工的行动,来源于经过考核和评估后的结果。激励必须针对员工正确的行为,激励的公平合理最终会影响到激励的效果,如果企业激励存在偏见和喜好,那么激励就会失去意义,甚至会对全体员工起到消极作用。
(三) 激励注重“心”“智”结合
企业激励应该先员工的“心”后员工的“智”,心智结合。每位员工都具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注7)。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决策,也影响着人们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企业内在激励应从员工“心”入手,激励员工情绪、信念,其次还要注重对员工的智力、智慧、能力和创造力方面“智”的激励,通过企业系统性的培训和指导,激发员工潜在能力,将员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六、 结论:
著名管理专家尼尔森指出,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之一是管理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扮演权威角色,而是要设法用更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士气,引爆员工潜力,创造最高的企业效益。
很多企业认为,伴随着企业物质激励等外在激励的效应逐渐降低,员工普遍存在着缺乏敬业精神,个人主义严重,不忠诚守信的问题。于是,企业开始逐步摒弃传统的控制性激励,越来越注重开发和研究源于员工内心的、低成本却高效率,能持久发挥激励作用的内在性激励。
通过对稻盛和夫的京瓷企业激励艺术的浅析,本文认为要使企业激励深入人心并真正发挥持续效用,内在性激励最为重要,因为它是来源于员工内心的,是员工行动最本质的内在驱动力。一个企业最有效的激励首先是具备影响员工内心、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这是员工内在激励的根本。其次,企业应重视员工,信任员工,由此才能延伸出更多的激励艺术: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经营,发挥员工主人翁意识,根据企业发展灵活地进行工作再设计,注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管理,以心唤心的情感激励……这些都是企业有效的内在性激励艺术的不同表现。
内在性激励艺术的运用是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在了解员工的需要和动机基础上,追求员工高度激励必是以人为本的柔化管理,以人心为本的攻心战略,企业通过综合运用激励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激励艺术,追求员工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让员工持续性地享受工作的意义和乐趣,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企业只有真正地赢得每位员工的心,才能掌握激励员工持久获得高绩效的根本。
引文注释:
(注1)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235页。
(注2、注3)徐兆铭:《企业绩效与激励机制:战略的观点》,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2页。
(注4)(美) 亚历山大•希亚姆Alexander Hiam:《激励员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92页。
(注5)(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第8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2版,第57页。
(注6)刘峰:《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88页。
(注7)陈德中:《学习型组织第5项修炼简明教程》,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39页。
参考文献:
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第8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第2版。
(美)雷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徐兆铭:《企业绩效与激励机制:战略的观点》,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美) 亚历山大•希亚姆Alexander Hiam:《激励员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刘峰:《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王绍潘:《呼唤企业家心的回归》,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张静抒:《情感管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美)拉里•哈默尔《员工激励:引爆员工潜力的32条策略》,九州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陈德中:《学习型组织第5项修炼简明教程》,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李培林:《重新崛起的日本》,中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孙秀玲:《一口气读完日本史》,京华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浅谈稻盛和夫的京瓷企业激励艺术(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