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如何,排名第几,最终能考上什么大学,是家长和孩子,以及老师最关心的问题。面对这个残酷竞争的社会,孩子在学校遭遇繁重的课业压力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回到家后,如果父母不再是一味加压,只问成绩,不关心其它。而是安排适当的时间,创造条件给孩子减压,周末,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玩,而不是强迫孩子再去上各类补习班;平时除了谈学习成绩,还可以谈谈他们的兴趣爱好,谈谈学校各类活动,同学间的趣事;孩子敏感的问题,甚至学习和孩子一起玩电脑游戏等等,提高和孩子的沟通质量,我猜想孩子就不太会轻易地向外找知音来倾诉衷肠了吧,因为父母已经充当了知音的角色。其实,所有玩电脑的人都知道,网络只是个虚拟的世界,正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中找不到想要的东西,大家才趋之若鹜的涌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实现梦想。
3.针对不同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尽力照着书上的正确方式来尝试了,但是还是很失败。那最大的原因是你用错方法。就像感冒一样,同样是感冒,可是风寒和风热感冒必须要吃不同的药,不然的话,不仅治不好病,还会加重病情。
(1)每个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是不同的
每个孩子个性是不一样的,同样每个孩子的心理特征也是不一样。我们常常很容易看到外在的表现,却忽略了内在的心理因素。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出现很多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等等,这会导致孩子在心理上有很大的缺陷。通常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有如下的一些特征:压抑,恐惧,焦虑,敏感多疑,自卑,孤独,逆反心理,任性,厌学,恋父和恋母等心理 ,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放纵型的家庭环境里,孩子缺乏责任心、行为放纵;专制型的家教模式会使孩子对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孩子脾气狂躁 、粗暴无礼或懦弱、说谎、欺软怕硬、缺乏同情心和恐惧等个性特征;溺爱型的家教模式易使孩子形成骄横、自私、任性、懦弱、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行。
(2)现代孩子成长过程中四大心理需求
针对不同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限于篇幅,这里只将不同孩子的心理特征加以总结,归纳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四大心理需求。
第一,孩子需要被爱和价值感。无论是在健全的家庭里,还是单亲家庭,孩子都渴望能够被爱,被重视,使他们觉得自己活着是有价值的。
第二,孩子需要安全感。很多孩子没有安全感,就会产生胆小怕事,懦弱。没有安全感也会使孩子不能对别人产生信任,也就很难和人交朋友,导致刚愎自用。没有安全感也会阻碍孩子学习新鲜事物,探索新的领域。
第三,孩子需要规则(或界限)。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有时我们认为界限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其实没有界限的自由才会使孩子无的放矢,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第四,孩子需要鼓励和责任。鼓励对孩子来说就如种子需要水一样,没有鼓励,孩子不能成长和发展。同时,孩子也需要有责任,需要自己负责收拾自己的东西,衣物,玩具;打扫卫生,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学习互助的精神,确立责任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对于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孩子,必须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例如:若家中有二个孩子,老大和老二的教育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而对于外向型和内向性的孩子,自觉型和感受型的孩子当然也要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另外,我认为也不要全盘否定中国的教育方式,一味的照搬照抄国外的教育方式。因为国情不同,传统的文化不同,孩子成长的环境大相径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好的教育经验,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爱是一切沟通方式成功的源动力
世界上有很多沟通方式,书本上也可以教给我们很多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在整个沟通过程中没有“爱”,那沟通将以失败告终,爱是一切沟通方式成功的根本。在孩子成长过程四大心理需求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被爱”。
什么是真正的“爱”?赵小兰家实行的是“爱而不骄,严而不缚”的爱之方针。当我们不懂得“爱”,而溺爱,乱爱,没有原则的爱时,其实没有真正的爱孩子,相反地还害了孩子。只要孩子需要就尽量满足型的溺爱,表面看来好像父母对孩子一呼百应,爱到极致,其实却是在贬低孩子,让他失去该有的自尊心。因为溺爱,培养了孩子不切实际的对父母的依赖感,阻碍了他自己思考的能力,模糊了个人责任的意义。
所以,“爱”也要讲科学性。前面我们谈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接受爱的方式肯定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人所接受的“爱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要想提高沟通质量,了解并正确使用“爱的语言”至关重要,所以我建议每个为人父母者应该学习正确的“爱的语言”。
“爱的语言”包含了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语言,精心的时刻,赠送礼物,和服务的行动五大类。透过对五种“爱的语言”的运用,来改善与孩子的沟通质量。
1.使用五种“爱的语言”提高沟通质量
(1)身体的接触
在非言语沟通那里我们已经提到关于身体接触方面的内容。透过身体的接触,很多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来沟通的话都可以表达出来。
在青少年前,孩子和父母的身体接触还比较自然,可是到了青少年期的时候,我们发现少男少女们突然变得很害怕和人发生身体的接触,这和我们的传统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当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用积极的方式和正确的时间,地点向他们表达爱是很重要的。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你的儿子,免得他难堪。但是当他在外面遇到挫折,遭遇学习上的难处,考试不太理想的时候, 回到家,父母的拥抱会给他带来莫大的鼓励和支持。那时孩子是不会拒绝这个爱的语言,并且还非常向往。
传统的父亲可能在女儿长到一定的年龄就不太敢拥抱女儿,觉得这段时期不适宜拥抱她了。其实那是错误的想法。我在调查中发现,十几岁的女孩子需要父亲的拥抱,如果父亲不能在这方面满足她们的话,她可能就想从别的男人那里寻找肢体的接触,这就很容易导致早恋的发生。父母拥抱自己的子女,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适宜。
如果你的孩子主要爱的语言就是身体接触。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要吝啬在这方面的表达。通常这类孩子是属于比较直觉型的,当父母用身体接触孩子时,爱的信息就会大声并清楚的传达给孩子。相反地,如果用身体的接触表达怒气和敌意,也会深深的伤害孩子。对这样的孩子,一个耳光是致命的伤害,所以,千万不要随意地进行家庭暴力。
(2)肯定的语言
在肯定的语言里,包括了赞美,鼓励和引导的话语。我们平时要多讲赞美的话语,因为赞美能给人带来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马克•吐温说:“靠一句美好的赞美,我能高兴两个月”。但是多赞美,却不要把赞美当成廉价的口头禅。适当的赞美能给孩子带来自信,虚假的赞美孩子也很容易辨认出来,不仅起不倒积极正面的作用,反而让孩子觉得被羞辱了。随意的赞美会造成孩子总是期待赞美,一旦得不到就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变得焦虑起来,降低抗压力。所以不恰当的赞美会被孩子看成是献媚,这在他们看来就像是撒谎一样。
鼓励的意思是灌输勇气,“我们说话若不能鼓励孩子,就会打击孩子的努力”⑻。每个人都愿意得到鼓励,这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也常常希望得到鼓励,被上司鼓励,被同事鼓励,被家人鼓励。通常,当父母自己觉得受到鼓励时,就比较能够鼓励孩子。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吝啬多说鼓励人的话,因为对大人,孩子都有益处。怒气是鼓励孩子的最大敌人。父母的怒气越多,就会抑制了自己说鼓励的话,反而将怒气倾倒在孩子的身上。 浅谈在与孩子沟通中看沟通方式对沟通质量的影响(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