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除了鼓励,再加上引导的话,孩子比较容易善意的回应父母的要求,而不是不加思考地断然拒绝。负面的引导是需要的,但这只是引导孩子的一部分,更多地需要正面的引导。比如:当发现孩子早恋,如果父母是在气头上,只是一味的以命令式的口吻(负面的引导)警告她不许和那个男孩子再来往。结果发现女孩子还会偷偷摸摸和那个男孩子私会,严重的还会离家出走。但是若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和她沟通:“现在你的年龄还小,主要的精力应该在学业上,等到进入大学后,你也有了自己确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时父母不会反对你谈恋爱。甚至参加工作后,你不想谈恋爱,父母都会鼓励你去找朋友。”我想在这样的沟通气氛下,女孩子一定会慎重考虑父母的建议,主动和对方结束关系的。因为孩子从父母正面的引导中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爱,而不是怒气。
(3)精心的时刻
精心时刻的焦点在于注意力,意思是给与孩子全心的关注。精心时刻表达的信息是:“你很重要,我喜欢和你在一起。”这让孩子觉得他对父母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那种被重视的感觉,使他觉得真正的被爱,因为他完全单独地拥有父母。
当今时代,父母常常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于是有钱的父母就用钱来收买孩子,以为钱能搞定一切;没钱的父母就用电视机来打发孩子,让“电子保姆”来照顾自己的孩子。
当父母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就要有效地深入他们身体和情绪层面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有的父母在空暇之余,不是和孩子在一起沟通,分享,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而是大家一起看电视,DVD。偶尔的几次大家在一起看一些有意义的电影无可厚非,但是靠电视机打发时间却是精心时刻的天敌,所以曾经在美国掀起一场关掉电视机的运动,因为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目中,电视机比父母的地位更重要。孩子不是从他们的父母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而是从电视中学到一切:好的方面,正义,良善;不好的方面:性,暴力,诡诈,父母在孩子的身上渐渐失去了影响力。
我们有个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友人,为了给他的大儿子一个惊喜,在今年儿子生日前夕,他悄悄地定了二张去香港的机票,单独带大儿子去香港过生日。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但是精心时刻的重点在于“关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飞一趟香港,但是我们可以带孩子去麦当劳,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我们也可以带孩子去看一场他很想看的电影,或他很想去的一个地方,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他被关注了,他在父母心目中地位很特殊。所以,精心时刻最重要的因素并不在于事件的本身,而在于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行事。父母和孩子可以在一起聊天,讲故事,散步,打球,做家务,旅行等等。
如果你的孩子主要的爱之语是精心时刻,做父母的要特别留心给孩子时间,因为没有足够的精心时刻和集中的注意,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这类孩子是属于比较感觉型的。父母所预备的精心时刻,有益于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也为将来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打下好的基础。
(4)赠送礼物
给予礼物是表示爱的有力方式。最有意义的礼物会变成爱的象征,那些真正传达爱的礼物,则是爱之语的一部分,但要切忌滥送礼物。
“礼物”在希腊文的原意是:“恩典,或是一个不配得的礼物”的意思。如果礼物是配得到的,就是一个“报偿”。孩子为父母打扫卫生,得到一块巧克力,这是有价交换,是报酬,而不是礼物。礼物是白白给予的,是“爱”的表示。礼物不在乎价格是多少,而在乎有没有“爱”的内涵。在贫穷人家,一个妈妈在工作午餐中省下来的苹果或橘子,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非常珍贵的礼物。
在选择礼物时,要记住,不是所有的礼物都需要从店里买。只要用心,在旅行的路上,在不起眼的乱石中,在沙滩上,都可以找到奇特的,非常与众不同的礼物。
如果你孩子主要的爱之语是接受礼物的话,看到礼物就会使他们觉得被爱。至于礼物是买的,做的,找来的,或者这个礼物是不是他们所需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所以身为这种类型孩子的父母需要常常做有心人,收集各样礼物或者学习制作各样的小礼物。我也时常跟央视少儿节目的红果果,绿泡泡学习做手工给我的女儿当礼物。在接受礼物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可以学到“施比受更有福”的真理。慷慨的给予比自私的接受更让人满足。
(5)服务的行动
服务的行动最高目的在于帮助孩子成为成熟的大人,学会通过服务的行动去帮助别人。帮助的对象有自己所爱的人,也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在这一项爱之语中,父母要学习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需要服务的很详细,具体。但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就不再需要提供喂饭,穿衣,铺床,洗袜子之类的服务,而是要求他们自己完成这些工作,甚至可以要求他们为家人提供打扫,铺床等的服务。
为孩子服务,不等于替他们做任何的事,而是替他们做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永远是他们背后强有力的支持者,帮助者;家是他们永远的避难所。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当今父母学习,面对家中唯一的宝贝,我们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碎了。如今在中国,很多父母根本不要孩子做家务,甚至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要孩子做,常常为孩子服务过了头。只要念好书,其它什么都不用干,于是有些孩子考上大学,还得带着妈妈去陪读,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怎能指望他去帮助别人?他连自己都需要别人照顾。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向国外学习,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从父母正确的服务行动中,孩子会学到具体地关心帮助别人。他们不需要远渡重洋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贫民窟去完成帮助穷人的计划,在自家的附近就能找到需要帮助的人。这个需要帮助的人也许就是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也许是他的邻居,也许是他的同学,也许是路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三。结论
许多父母想改变孩子的行为,让他们尽快能变得更成熟,懂事,其实最先要改变的是父母本身。当父母想改变与孩子沟通方式来提高沟通质量的时候,首先要从自身开始改变与周遭人的沟通方式。
先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错误沟通观念,进而用行动实践出来。用爱来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件,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就会获得高质量的有效沟通。我相信能够和周围的人,亲戚朋友,上级下属有高质量沟通的人,也一定能成功地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虽然,和孩子沟通和跟成人沟通有很多的不同点,如年龄产生的代沟,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等,然而,一些基本原则却是相同的。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需要被人认同,肯定,被人赞赏,接受别人的服务。如果,“爱的语言”可以提高与孩子的沟通质量,我相信也能改善我们与周围人之间的沟通质量。
在现实的生活中,成人之间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质量低下,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紧绷,不知如何相处,彼此之间没有相互欣赏,包容,恩待。家长在社会,工作,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有效的沟通,就会导致在家里面对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要如何真正有效地与他们沟通,于是常常处于不是纵容,就是专横的不平衡的“爱”当中,结果就是孩子和家长沟通,不是沟而不通,就是不愿沟通。所以,想要提高沟通质量,正确合理地运用沟通方式是关键,因为沟通方式对沟通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针对不同人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来改善沟通质量,进而得到有效的沟通效果。虽然不是所有的人将来都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做行政首长,但是却可以让孩子们个个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需要看父母从小在孩子身上栽种的是什么。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世界华人成功励志第一人——陈安之说:“一般人只看到我赚钱的结果,但是他们不知道我赚钱根本的原因。”(摘自《卖产品不如卖自己》)任何一笔成功生意的背后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投资和代价。同样的,任何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背后,一定是父母辛勤养育的结果。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改善和孩子的互动关系,就能有效地传递想要给孩子的信息。大人一点点地改变,孩子就会有大大的不同。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好好把握机会,善用沟通方式,提高沟通质量,教导孩子成为真正“成功”的人。
注1: (《所罗门的智慧》雷•普里查德(Ray Pritchard)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 前言第1页)
注2: 《管理沟通》作者:申明等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7年修订第二版P24(13-16行)
注3-注6:《管理沟通媒介与沟通效率研究》 作者:徐修德 (青岛大学科研处,山东青岛,266071)
浅谈在与孩子沟通中看沟通方式对沟通质量的影响(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