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方案是从约束串谋的角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例如,通过增大代理人与监督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成本,这时侵占其他股东利益的大股东串谋成功的概率下降,理性的大股东衡量预期净收益,再作决策。在这一情形下,如果在串谋失败时给与侵占公司权益的大股东足够的惩罚,大股东放弃侵占行为。这种惩罚的可信性对约束大股东侵占权益的行为具有决定性意义。Holderness和Sheehan的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法律是约束大股东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而外部市场的约束以及来自董事会的约束均没有显著效果。因此,我认为,从这一视角出发,完善法律制度,尤其是集体诉讼法,以及相应的辩方举证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一推论的一个隐含的条件是:4-5家大股东不可以属于同一控股公司,否则,它们之间交流信息的成本由于属于同一控股公司且具有较一致的利益,这时股权的相对分散只是表面的现象,这是我们所要避免的。
(3)如果仅仅从解决串谋问题的角度思考股权结构,那么可能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更多的大股东联合治理更有效。然而分散的股权结构也是有成本的,这一成本主要表现在决策的迟缓导致错过投资机会或者决策的高成本。基于这一成本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4-5家大股东联合治理企业可能在现阶段是可行的,而且是约束条件下的优化解。完善相关法律条例。例如通过修改《破产法》保护债权人利益,同时发展机构投资者,逐渐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在此基础上发展公司债券市场。这一市场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成本,有利于企业改进资本结构,增加资本市场交易品种,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壮大,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
率。
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历史选择不同的资本结构。不同的行业企业、不同发展历史的企业,他们各自资本结构的选择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处于高度竞争行业的企业而言,在其确定资本结构特别是债务结构是,必须考虑到自身现金流的稳定性以保证债务的清偿,否则为了采取进取形策略而麻木扩大债务,可能引发竞争对手为了挤垮对方而采取短期恶性竞争,这就可能导致该企业由于短期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清偿,继而引起无效的企业破产清算。因此,企业债务融资需根据自身企业特征,确定债务的容量以及债务的长短期限结构。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我们的研究尚未讨论组织内部各层经济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如高级经理人对下属的部门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对应的优化组织契约设计。在国内,这是公司治理中一个尚未得到足够关注的问题。同时对于董事会的作用,我们也没有深入探讨。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经济学界,尚未建立正式的有说服力的模型。同时,考虑到股权结构的设计,国内对于组织内串谋问题的研究仍几乎处于空白。
正如前面指出的,对企业本质的理解是理解公司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公司价值从而公司股票、公司债券定价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当企业的本质发生改变。我们认为,企业本质的理解以及一般均衡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对于进一步理解公司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具有基础意义,毕竟,我们已有的资本结构理论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 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经济研究,2000,(8):28-35.
2. 陈小悦,徐小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1,(11):3-11.
3. 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家,2000,(5):59-66.
4.崔勤之.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2.
5.王治宇,吕来明.新编公司法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6.万翮.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思考.企业经济,2002,12.
7.仇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思考.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12.
8. 李志文,宋衍蘅.股权结构会影响筹资决策 ?--来自中国赛格系公司的案例.管理世界,2003,(6):128-138.
9. 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10. 刘芍佳等人.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经济研究,2003,(4):51-62。
11. 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12):31-39.
12. 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12):23-30.
13. 魏刚(2000a ).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3):32-38.
14. 魏刚(2000b).中国上市公司股票股利的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0,(11).
15. 伍利娜、高强、彭燕.中国上市公司“异常高派现”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科学,2003,(1):31-42.
16. 肖作平、吴世农.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2,(8):39-44.
17. 徐二明,王智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战略绩效的相关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0,(4):4-14.
18. 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03(2),64-74.
19. 许小年、王燕.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
国的经验.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0. 于东智.股权结构、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中国工业经济,2001,(5):54-62.
21. 张红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及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0(4):34-44.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