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消费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包括国家鼓励性与限制性消费政策、住房供给政策、商品房上市交易政策、消费税收政策等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极大。国家政策放宽时,往往会刺激个人消费,扩大需求,政策紧缩时,居民对消费往往又持保守心态。
三是长假等其它政策对消费心理的刺激。自实行五一、十一以及春节长假以来,有效的拉动了内需,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因此呈现出新的变化。除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外,外出游览名胜古迹,出境领略异国风情,成为高收入居民节假日消费的重要内容。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也日趋多样化,比如近几年由于私人车的增多,个人驾车游数量剧增,另外调查显示,人们更加注重追求假日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假日消费热点。
(三)社会文化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广泛、最深刻的因素,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各阶层和家庭,进而通过个人和心理因素包括文化、社会阶层、参考群体等影响消费者行为。我国受传统因素影响颇深,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旧传统,也包含着新传统,且新传统有时还更容易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观念,并一起受到了冲击。
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消费仍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仍然起着很大的支配作用。人们崇尚“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忌讳“寅吃卯粮”,因而即期收入成为当前消费的最大极限。他们极少“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不愿意把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来用。人们主张“节俭当前、聚财预后”,偏重远期消费,轻视近期消费,他们一旦有了收入结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把它们积存起来,以作将来购房、养老、治病之用。
近几年来,因为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消费现象。例如说旅游消费。有调查资料表明,有43.5%的家庭在节假日时或平时外出旅游,有32.3%的家庭有计划或准备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旅游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二是为了释放心情,三是为了了解文化历史等等。尤其是最近几年流行的红色旅游、历史名城游、文化古迹游等等,更体现了浓重的文化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还进一步影响到商品包装等。商品包装以及商标名称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很大影响,比如那些寓意吉祥的商标经常受到欢迎。如“长寿牌”、“双喜牌”、“金龙牌”、“金凤牌”等等品牌的商品商标含义好,本着“买个好牌子,图个吉祥如意”的初衷,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兴趣。因此,商品包装在颜色、外型、数量等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比如像一些婚庆用品,往往消费者喜欢喜庆一些的颜色,再比如有的古典书籍,则需要深沉庄重一点的颜色。此外,像女性用品、男性用品、儿童用品等等,都要考虑到对象的特点。
(四)其它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消费心理。比如年龄因素,由年龄划分出来的儿童消费者群、青年消费者群、中老年消费者群等,年龄因素也影响着消费心理、消费需要、消费动机乃至购买行为等,不同的消费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特点,针对不同的消费特点,有的放矢做好营销工作,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消费群体自我意识较弱,很少充当购买者,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其购买意识会加入到父母购买行为中去,并影响父母的购买决策。青年消费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很大的购买潜力。进入青年时期的消费者,不仅已具备了购买消费品的能力,而且具有了独立购买的决策意志。凡是大件商品,不少家庭的购买,几乎都征求他们的意见。参加工作后,他们有了经济来源,又少负担,其购买商品的独立性更强。中老年消费者中年消费者处在子女需要抚养、父母需要赡养的人生阶段。他们工作时间紧迫,家庭负担沉重,家庭所需支出多,消费购买受到很大制约。然而,正由于中年消费者的子女尚未独立,父母已步入老年行列,所以中年消费者一般都处于购买商品决策者的位置。因此应注重商品的实用性与价格的统一。因此,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消费需求,投其所好,营销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四、解读国内消费市场因社会环境影响形成的几种常见消费心理
(一)消费品市场发展迅猛——求实心理
求实心理实际上就是一种随用随买的理性消费心理,面对名目繁多的商品,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需要什么买什么,除此之外,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购置一些暂时用不上或根本用不上的商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居民对目前价格的涨跌变化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不少居民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居民消费雷同现象已经逐渐减少,正向消费多元化发展,昔日的盲目抢购和攀比消费不再重现。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以有限的收入换取最大的效用成为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要求消费者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当中进行理性的选择。这一行为在目前消费市场占据重要部分。这类消费者消费行为比较谨慎,大量的购买力因此沉淀下来,此种心理在消费者中最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二)广告宣传铺天盖地——求新心理
在购买商品时追求新产品、新花色、新款式,即追求流行时髦的商品。更注重商品的新颖、奇特、时尚。对陈旧、落后的商品及其落后包装不愿问津,引发不起兴趣。尽管一些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并不高,有的新产品其实用价值也不比老产品好多少,但由于人们这种求新心理追求一种新鲜、新潮的感觉,这类商品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尽管价格偏高一点,往往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是消费者在某种广告舆论和某种宣传的长期影响下产生的逆反心理,他们对形式单一,外形传统的商品自然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也是消费心理具有典型性的一种。由于社会进步,风俗习惯变化,“赶时髦”不仅适应青年人,而且儿童、成年人包括一些老年人也都具有这种心态。因此,商品在造型、色彩、装潢、文字说明等方面都应该独具新意,不落俗套,才能取得好的促销效果。
(三)企业无序竞争——求利心理
表现为消费者一种持币待购的观望心理,这是消费者购物时追求价廉并以此获得更实际的消费心理,持这种心理的消费者,往往对那些“大减价”、“大放血”、“全市最低价”的商品十分感兴趣,有的消费者还专门选择等候这样的机会消费。我国正式加入WTO后,不少消费者意识到,中国将加快融入全球化的步伐,消费品价格的形成、消费时尚习惯的变化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将会加大,国内消费品市场在品种质量、价格服务以及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会更激烈,由此形成了商品价格下跌的强烈预期。如进口汽车关税将下调,进口车数量会有较大增加,进口车价将下降,进而带动国产汽车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使消费者的观望心理增强,产生了很多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以使自己的钱花得最为合算。
此外,这几年由于需求减弱,生意难做,厂家商家为争夺有限的市场,频繁地掀起降价大战,最为典型的有微波炉大战、空调机大战、彩电大战、VCD大战和百货商店降价大战等,商家往往采取“买一送一”、“抵物券”、“积分”等形式,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商家的这些举措,一方面扩大了商品销售力度,但同时另一方面也导致居民已有的观望心理更为强化,变得越来越不爱买东西。
(四)阶层分化与品牌营销——求名心理
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