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消费者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崇尚名牌,讲究款式、品质和个性,求名心理一般来说最多表现在人们对轿车、服饰、烟酒、金银手饰、化妆品,以及婚庆用品,情侣用品(戒指、手表等)品牌的追求上。在购买商品时追求名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而对其他非名牌的同类商品,往往不屑一顾。这类消费者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关注很少,有的甚至根本不会关注使用价值,而是以期通过购买同类商品中的名牌商品,达到突显个人身份地位,以达到展现富有、高贵、洒脱、时髦气质的效果,因此这类消费者也极少注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实际质量。在这类消费群体中,通常以高收入者和赶时髦者居多。他们对商品品牌往往非常敏感,一旦名牌形象受损,他们就可能放弃购买此类商品,而转向购买另外的名牌。因此,对于这类消费群体,商家应针对消费者展示自己的心理特点,在商品款式、品位上多做文章,推出过硬的品牌产品。
(五)购买力的提高——从众心理
这类消费者在购物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人购物行为心态,这种消费心理动机往往比较盲目,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购买商品到底为有什么用途,能发挥多大的使用价值,而是都抱着这样一种心理:“你有我也要有”,“大家都买肯定不会错”。看到别人家有彩电、冰箱、录像机等,也千方百计凑钱去买;看见别人穿了一套服饰,大家七嘴八舌评价如何好,他也去买一套。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时往往希望与周围的群体保持同步,大众化的商品在这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手机、电脑等,有的消费对商品的实际需求并不高,买来以后并不能发挥多大效应,但因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认为自己也应该拥有,所有这类商品刚出现不久就在全国迅速普及。这类消费心理是一种非理性消费心态,尽管有的消费经济条件有限,但还是盲目跟风,有的甚至不惜透支消费。
五、如何有效利用社会环境因素激活消费市场
(一)把推动消费看作一个系统工程。
推动消费既涉及到市场主体、客体、载体,又涉及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绝对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生产部门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流通部门要做到货畅其流,金融部门要保证货币的流通量等等,共同推动消费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消费政策不能脱离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应从实际出发,不同层次消费要有不同消费政策,既以大众消费为主,又兼顾高收入层消费和贫困户消费;既要提倡合理健康的个人消费,又要适度限制社会集团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此外,要拉动消费增长,凭一些优惠政策短期刺激一下可以,但从长远来看,最根本的是要提升居民个体的经济收入水平,因此必须要把其视作一个系统工程,长期贯之。比如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减少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二)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名牌化战略。
关于品牌意识,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品牌意识是一种心理(决策和评估)过程,也可转化为一种行为过程,是一种在一个购买决策过程中,多次表现出来的对某个品牌的有偏向性的(而非随意的)行为反应(购买)。 对于品牌的重要性,美国广告研究专家莱利莱特的一句名言很有代表性,他说:“拥有市场将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方法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质量问题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国家兴衰、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必须把质量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与管理质量,实施名牌战略。近几年来,居民消费名牌产品心理趋于成熟,名牌产品消费带动消费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要制定有利于提高质量的导向消费政策,鼓励名牌消费,为名牌消费创造有利条件,可以采取工商联手的方式,推进名牌进入市场,也可以通过市场环境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打造自己的品牌。
(三)培育消费环境,瞄准分众化营销。
消费者的群体差异会带来消费水平的差异。为此,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分众化营销,这将比不区分消费群体,一概而论的促销手段更为有效。一般来讲,可分三个层次促进消费:一是引导大额的高层次消费。对于这一层次的消费群体而言,收入增加或者是市场价格下降对其消费都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尽量在文化以及大件物品上的消费,关键是丰富其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品位、引导其消费方向。二是促进中层次的即时消费。要给他们以收入将会持续稳定增长的信心,尽快出台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的明确方案,让老百姓对未来的支出状况更加明朗,从而改善心理预期,从而增加当期消费。三是刺激低收入群体的日常消费,在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上下足功夫。对于不同收入阶层,需要有不同的商业业态,如分别以百货店、连锁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等形式,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