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均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增长率平均为30%左右,个体私营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从1989年不到1%增长到2004年的39%以上。在部分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民营企业对社会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在GDP的比重逐年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快速上升,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并且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竞争力的直接动力,促进了国有、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
(2)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民营科技企业相对集中于电子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仪器仪表、生物医药和材料技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涌现出像北京联想、深圳华为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企业还成为文化、体育、娱乐、休闲以及其他产业的主力军。
4.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1)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今后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
(2)非公有制经济从“允许存在”到“必要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发展民营经济绝不是权宜之计,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它将伴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
二、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一)民营企业的内部弊端
1.民营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结构单一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已呈现出了一系列明显的问题,而其最为主要的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产权界定不清。主要表现在:
①家庭成员之间产权较为模糊。原因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自身资金的限制,多数情况下必须集家庭成员的全部力量,才能够使企业顺利运转。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产权从原始积累时就没有真正在家庭成员之间界定清楚。这为以后家族成员间产权纠纷埋下了隐患。
②民营企业与外界产权关系不清。在创业之初,部分民营企业为了获得税收、贷款等政策支持,挂靠集体或国有企业,即戴“红帽子”。随着企业的发展,“红帽子”的存在模糊了民营企业的内外产权关系。这种模糊产权关系导致了红帽子企业债务清偿责任主体不明,对国家应尽的纳税义务被削减。同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内部的财产所有权的归属也会引起争论。
(2)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不分。
当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沿用传统的家族制和业主制、合伙制等形式进行经营,其产权结构是单一主体,基本上处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同一、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状态。在民营企业成立之初,结构单一的产权关系,有利于责权利的统一,有利于决策者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提高决策效率、降低交易费用和代理成本。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加,民营企业单一产权结构的问题便逐渐暴露出来:其一是产权关系与血缘关系融为一体,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干预;其二是产权结构的一元化,切断了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的结合,不利于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引进;其三是由于企业主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精力的限制,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如果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仍然集中在企业主手中,结果是一方面将导致企业主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容易降低决策效率、甚至引致决策的失误。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8(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