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决策是关系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决策主体的决策内容必须要有清晰的界定。经营决策的核心内容包括三点:一是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进行决策,经营决策在这一目标指导下进行;二是必须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必须建立在对经营环境和经营要求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优选一个;三是决策必须付诸实践。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和一些企业成功的实践证明,股东会的职权主要体现在目标决策,即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报告,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修改公司章程等。
(3)规范决策程序
一些企业经验告诉我们,决策的一般程序应该是:调查研究,获取必要信息;明确问题,确定目标;制定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可行方案;评价和选择方案;决策落实和反馈。《公司法》对决策的程序作了更明确具体的要求,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召集、会议要求、表决程序及决策法律效力作了规定。由此可见,规范决策程序是保证决策质量的关键。美国王安公司的兴衰历程就充分说明了,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再不建立规范的决策程序,势必出现决策失误。
(4)强化决策验证
决策验证是构建决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决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反馈,是对决策质量和决策行为的一次检验。强化决策验证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检验决策者对决策环境因素的分析是否全面准确,决策方案是否正确合理,应变对策是否及时有效,执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强化决策验证,就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会和监事会进行实质性运作。而事实上,无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国有产权主体缺位或有名无实,使股东会运作悬空,监事会形同虚设。这也是导致许多企业决策随意性,导致企业产生腐败的原因之一。“中海油事件”就是例证。
4.加强人才的系统管理、实施人性化管理
(1)更新用人理念,重塑用人哲学。民营企业应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念,强调把人看成一种资源,而不是成本。努力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契约关系。企业应为自己和员工的成功同时制定一套核心价值理念。具体来说,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要学会用比自己有本事的人才;②要学会有效的淘汰企业不需要的人员;③要避免任人唯亲。
(2)逐渐淡化家族式管理,举贤任能。民营企业应冲破宗族观念,举贤任能,大胆启用具有管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企业中、高层,信任员工的能力和对企业的责任心,使企业本身超越个人及家族的局限。
(3)民营企业家要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综观世界优秀的企业,其领导人大多具有完美的人格,具有完美人格的老板对各类人才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是有目共睹的,未来的领导主要靠个人魅力而不是权力起作用。企业的老板不仅应成为精明强干的领导,而且应成为各种人才的良师益友,才会对人才形成强烈的内聚力。
(4)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人力资源计划就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吸引、招聘、选本或培育发展等方法适时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以满足企业短期或长期经营发展的需要。员工的教育培训计划是人力资源计划的重要部分。我国民营企业在员工培训问题上首先应转变观念,重视培训,应当把培训当作一项投资,而不是消费。其次,要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培训计划。
(5)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所谓人才优化配置简单地说是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最有效的工作。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有效地挖掘人才潜力,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为求得人与事的优化组合,人员配备应遵循因事择人、因材施用、动态平衡的原则,即一方面根据岗位的要求,选择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人员到合适的岗位,以使工作卓有成效的完成。另一方面要根据人的不同特点来安排工作,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6)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和严格的业绩考核体系。即:①建立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②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开发;③建立严格、公正、准确的考核制度。
(7)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往民营企业更多地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忽略精神激励的价值,而事实上,人的需要和追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更深层次的需求大多体现在精神方面。一般来说,人才激励可采用以下方法:①薪酬激励;②有条件福利激励;③授权与民主参与激励;④所有权激励;⑤成长激励。
5.确立明确的企业战略,集中资源走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1)建立明确的企业战略。 企业的任何行动都要服务于它的战略,不能在战略产生之后还跟着热点走。因此,必须建立明确的企业战略。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经营环境、经营方向和经营能力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全面了解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做到知彼知己,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不失时机的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扬长避短,求得生存和发展。
(2)集中资源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民营企业大多起步晚,资金力量薄弱,本身竞争力就不强,如果把力量分散,难以在任何一个领域占据主动。专业化、规模化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汇集人才,吸引资金的魅力所在。民营企业要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必须设法实现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
6.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确保企业的发展有可靠的资金来源
资本是企业的血液,没有资本的积聚,就没有企业的发展,没有规模效应,人才的引进、科技的投入也无从谈起。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从哪里来,靠的就是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民营企业要想尽办法,多拓宽融资的渠道,依靠自有资金的积累 ,通过产品经营折旧,增加利润和现金流,一手抓有利润的现金流,一手抓有现金流的利润,这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金来源。过去民营经济封闭的产权模式不便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投资方面的好处以获得更多的资本。但随着民营经济产权模式的转换,民营经济同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组建企业集团的路子越来越宽,同时也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民营企业应该审时度势,抓住机会,吸收资本,过好资本关。企业也要通过改制等方式吸引、鼓励职工参股、控股,广泛吸纳不同渠道的资金。
(二)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1.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发展民营经济,重点在于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给予民营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按照市场原则向民间资本开放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所有可能领域,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序竞争,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调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要致力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和守法经营,逐步把市场运行和各项经济活动纳入法规化、规范化轨道,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秩序。
2.政府机构充分履行指导、服务职能,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原则,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提升“政府搭台、民企唱戏”的服务水平。同时,要按照“精简高效、行为规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手续、审批环节和规范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优质、低成本的服务;严禁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加快建立执业标准和监督机制,建设公共性服务平台,以便在技术进步、信息网络、对外合作、市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
3.理清政府管理体制脉络,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和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理清政府管理体制脉络,把管制型管理变成服务型管理,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到定规立章、奖优惩劣和为企业排忧解困上来。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干预,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把行政管理转变为依法行事,依法监督。必不可少的行政管理,也要规范操作程序,实行公开透明运作。加快形成行政审批改革,降低设立门槛,简化民营企业登记前置性审批手续,简化境外投资核准手续,放宽经营条件,降低公司注册资金限额,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个性化服务。同时要及时取缔来自各级政府和权力部门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形形色色的吃、拿、卡、要;制止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大从源头上堵住和治理乱收费行为的力度,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加强立法,加强舆论监督,将各项政府许可的收费项目公开化、透明化;坚决取消越权违规的不合理收费项目,严肃查处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要取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有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我国民营企业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们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拓前进的重要驱动力量。但是,我们也感到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压力。产品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在变,民营企业所处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旦一步走错,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一败涂地。为此民营企业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与市场变化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以不变应万变,取得更辉煌的成就。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民营企业一定会得到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符戈: 《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3.李华刚:《对策中国民营企业》,时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4.郑学益、张春晓、张亚光:《中国民营企业启示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5、梁文潮:《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姜国祥:《核心竞争力》,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3月1日版。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8(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