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局限性
所谓治理结构是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投资人与经理人)矛盾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即通过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与管理规则,保证决策的有效性,保障相关者的利益,使企业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控制权及其配置。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受企业的产权结构制约的。经验表明,企业治理结构会随着企业产权结构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发生变化,并逐渐从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合一的古典集权状态转变成为两者相互分离的现代分权状态。到目前为止,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本质上仍然是家族控制型企业,并且倾向于集权式治理结构。在一定阶段,集权式治理结构和家族式管理,对于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它可能更有助于形成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但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的企业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有积极的一面,如企业内部各主要成员间的信任成本较低,从而有助于较小规模企业实现更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另一方面,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只相信“自己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更广的范围选择更有能力的人更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因此,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角度看,民营企业从传统的家庭制转向现代制,势在必行。
3.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基于企业家个人的成功,即凭借企业家个人的胆识与魄力,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计划,依靠垄断或稀缺资源,使企业迅速做大,中国成功企业的企业家都是魅力型领袖,如张瑞敏、任正非、张宏伟等,企业家的荣辱兴衰几乎就是企业的荣誉兴衰。因此企业的决策完全是企业家个人的决策,决策具有随意化、浪漫化、非科学化的倾向。在机会主义市场条件下,这种个人决策模式是有效的。但在世界一体化市场竞争环境中,民营企业要走向持续成功,企业家个人的思维、行为模式就必须进行转型。
4.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落后
当外国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日趋成熟的时候,中国民营企业还仅仅处在人事管理层面,它远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造成民营企业内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
(1)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这主要反映在:①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②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③管理人员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④管理人员有技术职称的人少,专业结构不合理。据调查,大约有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庭成员手中,中高层管理人员40%左右是亲朋好友及家庭成员,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仅凭经验办事,对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了解甚少,这样往往导致高层决策缺乏远见,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甚至导致决策失误。此外,家族式管理很容易将家庭成员间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带入企业,在企业中形成内耗,阻碍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管理还导致人员配置不合理,一方面在关键岗位如财务、人事多安排亲属,他们大多难以胜任工作;另一方面,有专长的人得不到重用,压抑了职工的积极性。
(2)重人力资源管理,轻人力资源开发。一些民营企业把人力资源看作是组织运作过程中的投入要素,注重的是人力资源作为投入要素对组织的产出和贡献价值。
(3)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使得人才资源供不应求。企业不能等到用人时才去找人,而应事先有人力资源规划。
(4)片面强调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大多数民营企业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对员工的管理是一种“档案袋”式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5)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并且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
(6)人事法规政策淡漠。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忽视人事法规政策,企业的建章建制、医疗保险等管理不健全,使员工缺乏归属感、稳定感。
5.民营企业缺乏明确的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平台,企业应当在其战略管理的框架下加强基础管理,从人治过渡到制度化管理。许多民营企业的发展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作支撑。没有一个战略平台,企业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很容易迷失方向。企业战略是系统化的、严谨的,而不是一些“点子”的堆砌。因为市场与竞争的发展已经到了仅仅依靠个人的聪明或直觉无法把握的程度,企业应当理性的从研究战略开始。民营企业中,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概念十分模糊,好多人以为赚多少钱就是目标。没有战略的危害已经在很多民营企业突现,要么盲目自信,扩张无度,要么目光短浅,错失发展的大好机遇。准确的判断企业准备塑造的或已有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十分重要。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竞争力,它应该是企业竞争成功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竞争力。首先,许多民营企业缺乏企业战略,也就无从谈核心竞争力。其次,多数民营企业存在核心产品,但是这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第三、大部分民营企业常常把局部成功的因素当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要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以促进企业的长治久安。
6.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
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当单一,绝大部分还是依赖向银行贷款。由于民营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较少,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一是受当前国内大气候和信贷手续烦琐、融资渠道单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非常不易。二是民营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问题比较严重。三是对民间投资的限制和认识上的误区,使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的门槛较高,难度较大。四是个别民营企业缺乏规范化的财务管理,恶意逃债,导致民营经济资信度低,金融部门不敢为其贷款。
(二)外部社会环境对民营企业的制约
1.传统观念的束缚,政策、制度存在地区差异
长期以来,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尽管从总体上说,近年来政府对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和制度已经大大改善,但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各种偏见根深蒂固,因此,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必然会经常受到来自于政策方面和制度方面的种种歧视。政策和制度上存在的地区性差异,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同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2.政府为民营企业提供的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知识经济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流,民营企业在适应高度市场化和网络、信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催化的产业革命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或手足无措,从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这个层面上考虑,民营企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面临的挑战将是十分严峻的;大量民营企业特别需要的创业辅导、企业诊断、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8(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