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金融一体化和市场化的大环境下,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我国的证券业、保险业也在尝试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随着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在日常业务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由金融业行业协会按市场规则来解决,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业的整体金融管理水平,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保证金融监管的有效。
(二)建立牵头监管模式,加强金融机构间协调,实现信息共享
从金融市场运行角度看,我国监管机构应强调适度分工基础上的整个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而非因职责分工形成对金融子市场的割裂。目前,三家监管机构分别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个金融子市场,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子市场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程度显然会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各监管机构的相互配合。因而,必须要有一个机构牵头,在这三家机构分工监管的基础上,注重整个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以及不同子市场之间的协调。并且可以通过联系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实现信息共享,以减少服务及监管的真空地带。有必要建立综合大型的数据库,由各监管机构提供监管中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该数据库可由牵头机构负责维护和向有需要的监管机构提供数据,从而减少业务交叉和重复、降低监管成本。另外,从银行监管的角度看,不应片面理解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分离,而要合理把握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监管与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机构监管职能及其协调关系。当前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首先应当清晰地区分实际运作中货币监管和机构监管的业务领域划分,并在进行各自的货币监管和机构监管时,主动考虑到自身的监管行为对于对方监管目标的影响。
(三)我国金融监管主体应积极转变金融监管理念,努力提升金融监管的水平
首先金融监管理念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即: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头尾分割”式监管向法人整体风险监管转变、“一次性”监管向持续性监管转变、业务监管向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有效性监管转变、定性监管为主向定性监管与定量监管相结合转变。
其次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监管经验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跟上国际金融业务和监管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体系和实施综合并表监管,提高以风险为本的持续性审慎监管能力;规范监管工作,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监管效率;建立国际监管组织的合作协议与机制,在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监管。
(四)相关法律的制定应当具有体现我国金融体系发展趋势的前瞻性
鉴于金融混业经营以及金融机构的业务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会加速这一进程,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热潮在缺乏监管法规的背景下兴起,必然蕴涵相当大的金融风险。目前,三家监管机构都有严格的监管分工,因此必须有机构对这些交叉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进行监管,才能在当前有效地监控金融风险。此外,针对金融机构多元化、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金融开放新形势、以及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的影响,立法重点应当从化解金融风险为主转向促进金融发展为主;考虑到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客观要求,银行立法也应当注重为中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建立平等的竞争平台,注重从传统的着眼于国内的监管视角转向监管的国际化;强调市场约束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只有具有前瞻性的立法理念才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的。
(五)加快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1.量化金融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实现动态监管和现场监管的有机结合。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持续的、全过程的监管。结合我国当前金融监管的实际,应对金融机构从市场进入到退出进行持续实时的、全方位的动态监管;要依据有关规定规范现场金融监管的实施程序,提高现场监管的广度、深度,增加现场监管的透明度,避免各种因素对监管工作的干扰;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不断改革现场监管的内容,以保证监管的准确与有效。
2.建立金融监测、预警机制及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机制。为增强金融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应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及时发现金融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要切实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金融风险。
3.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适应金融电子化、业务创新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步伐,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形成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方法系统,增强金融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制定和完善对金融监管人员的再监督措施,实行监管责任追究制度。由于监管人员的不作为或滥用监管权力,会影响金融监管的效果,因此,要建立监管人员的再监管机制,对监管人员的违规和失职行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不断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早航 《现代金融监管 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探索》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2]谢平、许国平 《路径选择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央行职能》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3]周英 《金融监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4]周道许 《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5]刘毅 《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6]刘毅、杨德勇、万猛 《金融业风险与监管》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9(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