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90年代开始,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我国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这一领域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渊源谈起,结合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分析了阻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深入进行的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市场化 阻碍因素 对策建议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前,为有效解决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也开始迈出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改革步伐。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公共领域开始逐步引入竞争机制,部分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合同出租也开始进入道路清理、后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维护等边缘性服务领域。这些改革较好地改善了公共服务,满足了公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虽已初见端倪,但市场化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社会背景
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跨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领域在不断扩大,政府功能逐渐扩张,公共管理的规模和数量有了惊人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却面临着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公共服务不断扩大与政府供给能力不断下降的双重压力,客观上使政府难以维持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的局面,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下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的危局,摆脱税收收入持续下降与公众要求更多公共服务之间存在的矛盾,自二十世纪80年代起,西方国家逐步推行以市场化,放松管制和分权化为取向的行政改革,公共服务市场化便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其次,政府效能低下,公众要求变革。政府垄断造成公共服务质量低下,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使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吃尽了苦头,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颇有微词。因此,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成为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企业家政府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政府管理体制,建立一个使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竞争机制。
第三,市场水平的提高,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之所以要由政府而不是市场来提供,主要是因为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公共服务的高投入和高风险,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外部经济效应等特征,限制了民间企业在这个领域内的投资和经营,使其成为政府自然垄断的领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技术得以不断创新并日臻完善,原有的市场失灵领域有可能转化为市场有效的领域,这就使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可能。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理论渊源
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共选择理论,二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家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认为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政府产出的非市场性特征导致官僚机构缺乏竞争,使得政府没有动力降低成本,从而变得没有效率或低效率。因此,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存在普遍的失败,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即通过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新界定来解决政府所面临的危机。他们认为公共服务既可以由政府来提供,也可以由社会来提供;应打破公私界限,破除政府垄断,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在公私之间形成竞争;应当给予公众对公共服务进行选择的机会,即“用脚投票”的机会。[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