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的另一个效应是推动价格上涨。垄断者直接控制价格,借结构性价格改革之机提高价格。利用行业主管与该类公司的利益关系,所谓的价格改革计划自然顺利获得通过。而且,由于没有竞争者,垄断公司又会控制供给的增长,就像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限产、控制石油供给来控制石油价格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一样,使本来就短缺的产品更为短缺,价格上涨压力也更大。所以说,垄断特别是部门垄断,是短缺和通货膨胀加剧的重要成因之一。
3、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1)阻碍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
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凭借国家对其的政策倾斜,及其与官僚机构的紧密联系,通过寻租很容易获取有利可图的项目和所需要的贷款,不必花大气力找定单和担心破产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动力去降低成本,不肯在研发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产品缺乏可比性,缺乏可替代的同类产品或服务。企业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中需求结构不断调整的趋势。
(2)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不可能离开市场,没有竞争的市场则是难以想象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表明了我国在经济体制中引入竞争的目标和决心,因此,垄断,尤其本质上是政府的行业垄断的存在是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3)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竞争的结果是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部门以实现整个经济的效率最佳,真正的竞争是成本和效率的竞争。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顾客,会想尽办法降低成本,使生产经营费用保持最低,用较低的价格从对手那里争夺顾客。但对于垄断企业来说,由于没有竞争的压力,他们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可以通过控制供给和价格来达到,无须考虑如何增加销售、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能力,如何降低成本等,从而造成市场资源的低效配置,破坏了竞争机制的作用,违反了经济学的原则。
(4)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垄断的直接受害者往往是无辜的消费者,在行业垄断市场上,垄断者不会碰到因竞争带来的降低成本的压力,产品的实际成本会是很高的,而他为了保持高额垄断利润,又会通过限制价格将这一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被迫地、无奈地接受其提供的低质高价产品或服务,自身利益遭受损失。据有关专家1999年的研究,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而言,以美国的费率为基数,换算得到: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0.05,却付出了4023倍的价格连接互联网。中国消费者所购买民航票价的相对价格水平是美国消费者的32倍,每年因民航垄断而造成的民航消费者的福利损失达75—100亿元⑸。目前中国的移动电话资费水平是1994年制定的,当时的定价原则是补偿成本并为未来的超前发展积累资金,也就是说,采取的是高定价策略。电信的经营成本随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用户的增加而降低,相应资费水平也应降低。但移动电话用户规模从1994年的157万发展到2002年年底的2亿多,增加了100多倍,移动电话的资费水平却没有改变。
(5)不利于同国外企业的竞争
目前中国不同产业的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普遍缺乏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传统垄断行业的企业规模是通过国家的行政强制和保护形成的,缺乏真正的竞争力,而大量的竞争性产业则普遍存在着市场集中度过低,市场竞争过度的状况。中国入世已成现实,面对国外竞争者的涌入,这样的垄断企业如何应对竞争?
(6)不利于社会公平
一些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其职工工资水平比全国企业职工平均水平高出50%左右,比收入较低者高1-2倍。根据胡静波和李立等对几家垄断经营的大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垄断企业大多存在突破工资总额计划的现象,并且在超发工资总额的同时,还有大量的未纳入工资总额统计范围的工资外收入。被调查的企业中,超发工资总额计划比例高的达到40%,工资外收入占工资总额计划指标的比例,最高的达到工资总额计划的66%。由此可见,垄断租金很大一部分变成了职工的个人收入⑹。而这些高收入不是凭借竞争优势或努力得到,与付出不成比例,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又刺激其他垄断部门的仿效和攀比,这种现状的存在势必会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
因此,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普遍走向繁荣,让消费者在各个领域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就必须打破垄断格局,从根本上铲除产生行政性垄断的土壤,形成自由竞争的气氛。以下,我们先将目光投向西方,看看西方发达国家在反垄断方面,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操作。
三、经济发达国家反垄断的理论与实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