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现监督管理的制度化,保证帮扶工作健康发展。
1、完善联席会议制度。街道下属的社区成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社区党委、纪委、申请户所在楼道党支部书记、救助人员、劳动保障人员共同组成,在居民提出申请后,对申请进行集体讨论,对申请困难的家庭情况进行初审核并确定是否上报。通过联席会,很多不明政策的困难户得到了社会保障,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被成功堵截。因联席会成员来自楼宇自治会及申请人的单元,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有很好的把握,对申请人有监督制约作用;又因联席会成员来自各层面,能正确把握和运用相关政策;大会的形式也起到了联席会成员间相互监督的作用,保证了申请质量。
2、完善公示制度。社区在联席会议初步通过提出低保申请后,分别在社区居务栏、居民所住单元楼前予以公示,让更了解申请对象情况的邻里们来监督、评判,如有人揭发,由联席会议及时进行讨论,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其低保申请资格;如期满无人提出异议,由联席会议做出决定并报街道审批。如街道下属的某一社区一居民在申请低保过程中遭到不少居民的议论,通过联席会调查核实其病休在家,妻子农嫁居没有工作,有一子,家庭月收入446元,低于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标准,社区主动为其办理了低保。又如另一社区一居民提供的资料确实符合申请条件,有群众反映后,联席会派人暗访调查,结果发现她家有私车,联席会议做出决定,取消金某申请要求。通过向社会公开申请人的家庭基本情况,便于监督和更广泛的发挥民主自治,也使很多不掌握政策的困难群众了解政策。
3、完善结对制度。通过单位、个人和困难家庭结对的形式,对困难群众有了更细致、深入、全面的了解;结对是责任一对一的方式,更大发挥帮扶人员的积极性参与帮扶,有利于街道及时掌握在册困难群众的信息,及时采取措施。截止2004年10月,街道全部低保户都已经结上了对子。街道还制作了结对帮扶小册子,册子内有结对人员名单,结对帮扶登记卡、相关帮扶政策和社区服务网点,分别送到每位困难户手中。
4、完善公益活动制度。组织开展公益性活动,便于社区更好的了解每位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对有骗保和懒汉保的人是监督,同时给隐性就业骗保的人出了一道不能两全的课题。目前社区每周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参加社区的公益性活动一次,并进行考勤,低于规定出勤率的给予退保。
(四)、促进帮扶工作的社会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服务队伍社会化 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是通过人对人的服务实现的,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保障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扩大队伍,实现队伍社会化是实现帮扶工作社会化是一个非常重大而关键的问题。实现帮扶队伍社会化必须抓好以下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不断充实人员,扩大专职服务,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骨干队伍;二是使企事业单位的设施工作人员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三是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社会公德和民族传统教育,建立志愿者队伍,发展互助者协会等,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保障服务,才能做好社会保障工作。需要广泛组织和动员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上下联动,分层实施,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这项工作,大力鼓励和倡导社会各界为下岗人员提供再就业岗位和各类帮助。当然,实现帮扶社会化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帮扶对象分类台帐,为赢得辖区单位和有关部门支持搭建平台。通过对困难群众进行类别分类统计,对困难党员家庭、残疾人家庭、因病致贫家庭、孤寡致贫家庭、因学致贫家庭等分门别类地建立帮扶台帐,便于与相应单位党组织、工会、妇联、残联、医院、学校等取得联系,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救助工作。
2、聘请楼宇救助员,发挥居民群众自助作用。例如长庆街道在6个社区共聘用帮扶救助人员共73人,以100户左右为一个楼宇,通过邻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身边的困难人群,“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善意的话、一份薄礼,都是对困难群体最好的帮助和最大的支持。如社区的某新住户,一家四人均为残疾,家庭生活相当困难,但一直未申报困难家庭。社区楼道救助员通过及时走访发现了他家情况,建议社区进行走访调查并召开联席会议,很快为他家申请了困难家庭,受到该住户一家的感谢。
3、加强社区专职队伍建设,发挥帮扶工作主体作用。通过向社会公开选聘社区帮扶服务站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建设一支认识统一、职业素质高、政策掌握全面的救助队伍,使之成为宣传政策、执行政策、化解矛盾、整合力量的主力军。
4、建立地区帮扶激励榜,营造社会各界热心帮扶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设立表扬台,定期公布社会救助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对热心社区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居民群众进行表彰,以鼓励先进,弘扬正气。在网站设立帮扶排行榜,对主动创业、自我奋进典型进行宣传和激励;设立帮扶救助页面,开辟免费广告栏,对帮扶工作排名在前三位的企业,为其免费网上做广告。
当然,城市基层帮扶济困工作是一项长期长效的工作,小到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大到关系社会稳定的各个方面,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笔者只在这里抛砖引玉,以作参考。
[参考资料]
1、陈信勇主编 《社会保障法原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8
2、杨 燕主编 《论社会保障法》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4
3、赖达清主编 《社会保障法》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8
4、史探径主编 《社会保障法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3.4
5、黄越钦著作 《劳动法新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2003.4
关于完善城市基层帮扶济困机制的思考及对策(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