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城市基层的帮扶济困机制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居民生活保障体系,着重论述城市基层多年来在整合社会性帮扶资源解决政府帮扶框架下存在问题的所感所思。通过论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思考对策时,提出采取网络化、优质化、制度化、社会化等措施,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把政府性和社会性帮扶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互为补充,形成较为完善的救助网络。
【关键词】:完善、城市基层、社会保障、救助网络
【正文】:
近年来,城市基层帮扶济困制度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和规范化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政府在完善城市基层帮扶济困机制,真正实现对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积极探索长效工作机制,整合帮扶要素,最大可能地实现辖区各种资源的共享,逐步形成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服务实效化、帮扶社会化、保障法制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推动了帮扶工作朝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方向发展,在开展帮扶工作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基层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繁杂、动态、系统的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社会政策都是"双刃剑",优点与缺陷犹如一个钱币的两面。作为一项政策工具,随着我们对帮扶济困制度国际上称为社会救助制度(Social Assistance Scheme)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我们对这项制度的运用作一个全面的分析与思考。
一、城市基层帮扶济困机制的现状
城市基层帮扶济困制度首先能够保证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帮扶制度的这个优点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在整个社会保障体制中,社会救助的立足之本,就是其与众不同的"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特点。这项制度设计了一整套相关的行政程序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直到确认其"确有需要",亦即确认申请者确实因为收入过低乃至中断而不能维持其最低的生活水准,在这个前提下政府有关部门才能动用纳税人的钱或是发动社会力量(包括各类志愿者)来对其施救。同时,在受助者领取救助金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会对其进行持续的追踪调查。一旦其收入超过救助标准,救助即告一段落。正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行政审查制度,纳税人的钱不被滥用才有了保证,从而也确保了在反贫困方面财政支出的效益最大化。另外, 据统计救助对象中70%以上是失业人员。失业使他们几十年间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不稳定".帮扶制度使他们重新有了一笔月月可领取的"稳定收入",虽然很少,但是买下一个月果腹的粮食还是够了,这样,贫困家庭就不会"心慌".所以,帮扶制度所起到的作用,在社会心理方面比在物质方面更大。然而,城市基层的帮扶济困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于完善城市基层帮扶济困机制的思考及对策(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