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的调控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税收、财政支出、国债等特定的财政政策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促进较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和规范经济,在市场机制逐步健全以后,对微观经济活动,主要依靠法律部门和社会公证部门,进行必要的反映和制约。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得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为了稳定经济,减少经济震荡,各市场经济国家相继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这就是西方国家财政稳定职能的具体体现。我国财政的稳定职能除稳定经济以外,还包括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财政作为社会管理者与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性和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础上,其职能更多转向宏观间接调控,必须运用财政手段去影响经济运行的节奏,克服市场机制天然存在的调节滞后、发展盲目等缺陷,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极大损失和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增长。
调控经济稳定职能的实施方式有四种:一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当经济下滑的时候,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经济膨胀的时候,社会总需求过度,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注5)二是通过发挥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帮助社会来稳定经济活动。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税收在经济萧条时趋于下降,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复苏;在通胀时趋于上升,从而有利于经济的降温,这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减轻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失业救济金制度也有这样的功能。三是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等,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态保护以及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统筹社会发展职能
统筹社会发展职能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运用财税手段,注重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统筹兼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不仅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以及经济稳定职能,而且还应具有社会统筹发展职能。统筹发展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它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财政职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发挥好统筹协调的职能。
统筹社会发展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大幅增加对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财政要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的支出。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要实行鼓励、引导的财政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三是调整财政支出范围,优化支出结构。经济发展目标由注重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要加快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抽身,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四是加快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加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财政的四种职能是完整的统一体,不应忽视任何一方。四种职能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使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转变和强化我国的财政职能
当前,为了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职能,必须在理论上形成共识和在实践上不断深化,进一步转变和强化财政职能。
(一)关注经济运行,加强宏观调控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注6)必须建立综合运用预算、税收、投资、国债、补贴、贴息等财政政策和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对公共财政来说,它主要通过上述财政杠杆来调节社会总供需的平衡关系,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它是政府实行反周期经济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的缩小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而能否实现这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
1、加强城乡差距的调节。加强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作为财政对经济结构调节的着重点。财政要把降低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的投入作为主要切入点和手段。近期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之后逐步下调农业税税率,并进行取消农业税、与城镇税制并轨的调研和试点。改变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方式,提高对农业补贴的效益。适当增加对农业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的资金支持。
2、加强地区差距的调节。加快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扩大规范的转移支付规模,转移支付的重点应该集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农村的公共服务倾斜。适时修改《预算法》,将政府间合理的事权划分、调整后的分税体制通过法律确定下来,并要规定有关内容调整和变动的法律程序。财政在缩小地区差距上可以发挥三方面作用:一是投入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但这部分的建设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二是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国内外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三是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使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