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复杂的,合法与非法,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不仅法律有时无法做出详尽界定,即使法律有了明确规定,有时也难以论明是非。这就给腐败分子提供了空隙。他们在案前部署了反侦察的策略,案中设置破案的障碍,案后留好规避法律的后路。将职位和身份形成的特权与合法变异的行为相结合,掩盖罪行。一是先订立“盟约”,后在正常往来中形式合法、手续完备地进行迂回贪污、曲线受贿。二是以“借”为名,行受贿之实。三是以私人交往为名,借“红白喜事”等“礼尚往来”中行贿;或在摸牌赌博中假输真送;或在招待活动中借机行贿。四是劳务与职权混合,以“奖金”、“酬劳”、“红利”等名义受贿。五是不直接收受贿赂款而将此款作为投资,暗中收利。六是收受住房装修,出国旅游,子女求学赞助,出国就读等物质性利益。七是利用电脑通信等高新技术,通过改变指令,出卖商业信息、技术秘密等进行贪污、贿赂、挪用等犯罪活动。
(六)腐败危害严重
腐败对社会和个人的效应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经济与政治生活,也影响他们的心理、伦理的发展。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是削弱政府能力,危及政治稳定。在一切都可以用金钱交换的情况下,国家的权威将难以树立,社会的正常运行机制将被破坏,从而导致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疯狂追逐私欲的恶果,使社会陷于混乱状态。
2、是严重影响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改革开放必须有一个清正廉明、健康有序的政治环境。如果贪污贿赂盛行,腐败猖獗,那么对内则会使非法竞争加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外则有损国家形象,使境外投资者丧失信心,不敢到中国投资。
3、是破坏社会公正,败坏社会风气。有钱的人可以在办事时给“加速资”,没钱的人即使有急事也不能迅速而及时地解决。使人们产生一系列思想误区:崇拜金钱和权力,把金钱和权力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生存支柱。同时腐败使财富的分配偏向于有权有钱的少数人,违反社会公正,政治精英陷于腐败,人民起而效仿,整个社会风气败坏,恶性循环。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的成因
关于腐败,人们往往可以举出许多事例,同时也对它深恶痛绝。但是为什么会产生,特别是它在当前表现得如此严重,往往会比较迷茫,不能揭示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认为,当今中国腐败现象是由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所引起的社会大变动的附属品。这种变动所引起的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动、人们精神的解放、人性的解放,以及生产力的解放。正是这些构成了腐败的社会根源。进而在人们的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上为腐败提供了孳生土壤。
(一)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人们价值观念改变,诱发失衡心理
在1979年以前的30年间,我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这个利益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个体利益绝对地服从整体的利益,同时,个体之间在国家的控制与调节之下,实现平均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央的政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允许在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的存在。这样便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使人们有可能摆脱公有制的束缚而到体制外去追求利益。因此,在原有的公有制体制之外不断地生长出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这样,公有制体制与非公有制体制便形成两个不同的领域。这两个领域内的分配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两个具有同样能力的人,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中工作,其收入的状况能相差许多倍。然而在公有制领域中工作的人并不能够自由地转移到非公有制领域中去。特别是在政府中工作的官员,更不可能自由地转移到非公有制领域中去。这样,被束缚在政府工作岗位上的人们,面对体制外的高收入,便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利益丧失感、从而有了利益补偿的强烈要求。但是实际上在现有的合法的利益分配制度之下,这种补偿的要求又无法实现。于是他们便发现:他们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可以兑换成任何需求的满足,而且随时都可以实现这种兑换。
上述的政府官员所产生的心理的不平衡,不仅仅是由体制内外的人们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相对巨大差距造成的,而且是由于他们的实际收入与实际的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这是造成体制内外差距的根本原因。过去的低工资是由低物价来保证的。然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举债所造成的通货膨胀,使物价不断地上涨。虽然在此期间工资也在不断地有所调整,但基本上没有改变低工资的状况所造成的矛盾。从而使工资收入者陷入相对贫困之中。但是在工资收入者中除政府官员之外的其他人,例如教师、企业职工等,还可以利用其他的途径与方法来“创收”,从而能在不同程度上摆脱相对贫困的状况。然而,政府官员却没有任何合理、合法的“创收”途径和方法。使他们无法摆脱相对贫困的状况。这种由低收入所造成的生活入不符出的状况,对广大的政府官员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之陷入困境。于是,那些意志薄弱者便利用他们掌握的权力使其摆脱困境。
体制上的差别和束缚,使得政府官员们心态极大失衡,同时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西方的以感性满足最大化为核心的消费文化或享乐文化在媒体上一出现,便立即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体制外富裕阶层的大量出现,人们那种对感性满足最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从而满足这种要求的各类场所也纷纷产生。而这些场所的产生又反过来更加促进了这种要求。正是这两方面互动的结果,便在社会上造成了不断繁荣的娱乐业、餐饮业、旅游业等等,造就了一个花花世界。面对这个花花世界,作为生活艰苦、囊中羞涩的政府官员便产生巨大的心理冲突。一方面他们也和一般老百姓一样,具有感性满足最大化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条件去满足这种要求。这种心理冲突便推动着他们去寻找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途径和手段。
(二)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协调
随着二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旧的政治体制已不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改革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政治体制是当务之急。当前政府对经济管得过多过死,从而为某些官员实现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在这里特别要提到审批权问题。经济学家张维迎曾经说过:“如果把审批权统统废除,中国的腐败可以消除50%。”(注6)这种观点并不过于夸张,因为在中国要成立一家企业至少要盖几十个公章,早几年更出现一家企业要成立需要盖上七八十个公章的现象。如果政府管理经济的职权能得到大幅度的削减,还民众创业和经营自由,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百姓也不会无故去拉拢腐蚀政府官员(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将实施)。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法治、产权保护、市场秩序及基础设施,越过了这一点,必然引起如腐败之类的副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策问题研究45(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