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与越地文化的关系,不得不提及移民。越地移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文化性,这就是说,越地的移民,移的不仅是人,还有文化。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规模较大的南迁,而晋、六朝是一个人口大迁徙的时代,北人先后两次大规模地南迁。一次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吴,一次在西晋永嘉之乱后。越中名士最为知名的,几乎全出于随晋室南渡的士族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书圣王羲之。这次的南迁将魏晋风度带入了越地,与越地的固有文化相融合,丰富了越地的文化性格。我们可以说越地文化包容了魏晋风度。因此在越地文化的影响之下,金庸有着一定的名士情结,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结语
《笑傲江湖》中魏晋名士型的侠与金庸其他小说中的儒侠、佛侠、道侠,一起构成了一个灿烂多姿、全方位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人物群体,也由此构建出了魏晋道德的精神体系。“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外力的因素使之无法实现,但道德和性情的锤炼,却永远不会失去意义。《笑傲江湖》它不仅仅是一本写武写侠的小说,它还写魏晋风度、写人性。狂狷、中行、乡愿三种人格在小说中展现了不同的结局。看看左冷禅、岳不群之流的家破人亡再看看令狐冲、任盈盈之人的琴箫自娱于江湖,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宣扬肯定了魏晋风度的价值和魅力。在面对权力及其他巨大诱惑的时候,只要能够清醒而理智地抵制它们,做到对得住自己的良心,狂狷又如何。
同时可以明了的是,《笑傲江湖》中的魏晋风度不是只存在于魏晋的那一段历史之中,它的思想散落在各个朝代之中,只要仔细探寻就可发现它的踪迹。所以说魏晋风度并不是被历史遗落掉的明珠,它曾无数次被文人拾起、擦净。一箫一剑任平生,不是人人都可以实现的理想。但我们却可以修习己身,坚持自己的追求,于闹市之中快慰自足,同样也能拾起名为“魏晋风度”的这颗明珠。由此可见,“修身”的重要作用永远不可忽视。
五、参考文献
[1] 孔子.论语[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A ].而已集[C].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3.
[3]王剑丛.香港文学史[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
[4]金庸.笑傲江湖(第 1 册)[M].香港 :明河出版社,2006 .
[5]刘义庆.世说新语 (陈岸峰导读及译注)[M].香港:中华书局,2012.
[6]刘晌.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香港:中华书局,1975.
[8] 刘康德.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9] 冯其庸、三毛等著。诸子百家看金庸I[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0] 钱理群.金庸的出现引起的文学史思考[J].通俗文学评论,1998(3).
浅谈金庸《笑傲江湖》中的魏晋风度(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