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内部审计未能有效的发挥
一些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或存在观念上的误解,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普遍人员缺乏,甚至有些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实际上与财务部门重合;一些企业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在外部监督和公司治理乏力的情况下,又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健康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财务报告处于控股股东或少数企业领导的绝对控制之下,会计信息的内在生成机制就存在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也就不足为怪了。
4、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还停留在计划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三者相互制衡。
首先,提高外部独立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但应避免使外部董事成为“花瓶”。作为独立的“仲裁者”,外部董事可以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代表股东监督、制约管理当局及控股股东,防止管理当局及控股股东侵害股东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降低代理成本。公司的财务报告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独立外部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误导投资者的企图。
其次,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在美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是监督公司经理及财务报告过程的重要主体。通常,董事会都将其监督财务报告的责任委托给独立董事占有多数席位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作为一种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机制,在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欺诈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完善监事会制度。我国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立监事会。在引进外部董事制度后,仍然应当继续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会应当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应当保证监事会能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为使其能够胜任财务监督等职责,监事应具有法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
新华社北京2004年12月7日电,证监会出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长期利好”举措,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我国上市公司自2004年12月7日开始实施公司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全体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经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方可实施或提出申请。(注8)这一新举措改变了我国之前存在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现象,也防止了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行为。大小股东都是“决策者”,这样就可以防止控股股东或少数关键人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报告给外部信息使用者。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必须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实行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评、晋升、淘汰、薪酬等人事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员工具备和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特别应当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的教育,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企业领导的责任,同时也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教育,使之不敢,不愿参与财务报告造假。朱镕基总理在考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提出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行为的十六字准则: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朱总理高屋建瓴、与时俱进地倡导“不做假帐”的道德操守,其现实意义在于,虚假的财务信息不仅干扰经济决策,扰乱市场秩序,更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改革的生态环境。
3、全体员工,特别是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要树立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关键看企业员工有没有内部控制观念,特别是看管理层是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者应对内部控制的建设负责,管理活动做得好,内部控制有效,企业就能够实现它的目标,管理者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如果管理活动做得不好,内部控制无效,企业的目标难以实现,就应当由管理者来承担责任,所以必須使管理者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和压力,树立内部控制意识,才能使加强内部控制的成本和收益相配比,才能真正的促使管理者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但这里还必须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1) 走出“控制就是牵制”的误区,确立现代控制的理念;
(2) 走出“控制越紧越好”的误区,防止高度集权、僵化运作、效率低下;
(3) 走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误区,防止过分依赖人的素质,忽视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
(4) 走出“放任自流”的误区,防止目标不明、标准不具体、差异责任不清;
(5) 走出“为控制而控制”的误区,防止控制作为权力的象征,使控制脱离企业目标;
(6) 走出“控制就是处罚”的误区,防止将控制的有效性体现在惩罚力度上,以罚代控。
只有全体员工都树立控制观念,自觉执行内部控制,才能防止包括财务报告舞弊在内的舞弊现象的发生。据《世界财会报》报导:“内控”课牵动最高学府---2001年10月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举行了《企业内部控制》课程开发合同的签字仪式。可见国家非常重视新一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教育,因为他(她)们将是企事业未来的接班人。
(二)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
1、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相容职务应当严格分离,同时,企业还应当明确规定实物接触和保护制度、内部稽核制度。
2、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并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
3、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规定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明确帐务处理的权限,特别是在实行电算化条件下,更应加强职责划分,将不同功能工作分由几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来完成,以防止一个部门和人员可以操纵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并加强对有关数据文件的保护。同时还应当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债权债务的管理等。
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人员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只有了解有关控制,才能自觉遵守。
5、真正做到严格执行内部制度,依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处理每一项业务,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使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可理解性和适时性,使之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得到修订和完善。
(三)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可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帮助提高经营效率外,还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为了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对于一般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强化企业经营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所有的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如何,其组织的不同层次都会遭遇风险,管理者必须密切注意各层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我国企业的风险意识从总体上来说比较低,采取各种经营决策时,往往很少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风险,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只有企业意识到了风险,才会主动采取措施,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的存在是实施控制的根本原因。
(五)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并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评价
在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新趋势是实行“控制自我评估(CSA,Control-Self Assessment),意指每个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更好的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我国在施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试行)》中应认真探讨、借鉴CSA的合理方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方法。同时也可考虑由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以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生。
五、总结与启示
总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对于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式下,特別是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科学运用这一有效手段,搞好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
引文注释:
(注1) 朱小平主编:《审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4页。
(注2) 林钟高、魏立江著:《会计再造》,经济管理出版社,第251-252页。
(注3) 吴水澎、邵贤弟、陈汉文:网文《企业內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会计信息质量2(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