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应在内部建立严厉的风险问责制度,对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认定和追究,对工作懈怠、调查不认真、审批不严谨、管理不尽责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惩处。针对信贷管理上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情况,可实行内部风险金制度,对信用风险承担者收入中超过一定比例的部分,按超额累进的办法,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视工作业绩考核情况对信用风险承担者实行奖惩。
我国农信社已走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面对改革发展的历史关头,如何有效防范化解自身风险,无疑是农信社能否踏上“康庄”大道的“通行证”。本文对农信社风险形成的历史、现实、内部、外部等代表性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农信社防范化解风险的宏观性和体制性目标,制订出农信社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的机制性和制度性安排。它不仅对农信社本身,而且对农信社的管理者、监管者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 指2003年底国家在山东、江苏、陕西等8省市进行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此次改革试点中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持,除采取减免税收和补贴外,资金支持采取了由中央银行发行特种票据,用以部分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和消化历年亏损。文中所列举某地级市,在此次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中,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12.83亿元,用于置换不良贷款12亿元、亏损挂账0.83亿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关于“三农”资金问题的研究》,《金融研究报告》2005年第6期,第7页。
〔2〕宋养琰宋洁尘:《农信社改革“五化”观》,《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1期,第22页。
〔3〕王建华:《强化风险管理谨防贷款“陷阱”》,《金融研究报告》2005年第5期,第3页。
〔4〕王忠坦秦培忠:《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年第4期,第25页。
〔5〕刘民权徐忠俞建拖周盛武赵英涛:《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改革探索》,《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第99页。
〔6〕孙振宇 邓志勇 师青山:《信用社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3年12期,第18页。
〔7〕彭宇文:《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2期,第28页。
〔8〕段有志:《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分析》,《金融决策参考》2005年第6期,第5页。
〔9〕凌涛:《也谈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第42页。
〔10〕王邦志祁卫士刘澄:《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现实思考》,《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第112页。
〔11〕熊津成罗扬罗会坤:《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思路》,《金融参考》2001年第9期,第52页。
〔12〕粟建平:《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第10期,第128页。
〔13〕孙波:《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风险及防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年第5期,第43页。
〔14〕周剑波:《贷款风险度量“引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年第10期,第28页。
〔15〕李占春林金强:《结合深化改革关注防范查处农村合作金融案件》,《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年第12期,第16页。
〔16〕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46页。
论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