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双管齐下的策略
3.公平原则 1.建立银行(重组)支持机构(BSA)解决”好银行”的重组问题;
2.建立AMC处理不良贷款,AMC在每个领域都派专门的工作小组分别处理每一笔业务;
3.按公平原则转移不良贷款,即每笔少于$100万的不良贷款留给银行自身处理;
4.对不动产并不是立即出售,而把握时机进行出售。 到1996年底,成功地解决了不良贷款问题。
匈牙利 随着前苏联解体,前苏东诸国金融体系迅速陷入混乱状态 政府主导,采取了包括实施紧急措施、推行民营化和改革监管法规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1.1992-1994年,政府先后发行20年政府债券筹资近$30亿,成立AMC,对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清理,然后国家向商业银行注资,全面整顿银行;
2.1993-1997年,对整顿后的银行进行全面的民营化发展;
3.通过战略出售及与外资银行建立伙伴关系解决国内资金缺乏、技术不足、效益低下的问题。 1.到1998年1月,大致完成
2.以政府为主导,并由政府为最终承担者,所以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波兰 1993年转轨时期政治经济危机加深所导致的不良贷款剧升和银行危机突现 1.银行和企业直接捆绑的“国有企业与银行重组计划”
2.“姊妹银行”计划 1.改革监管法规,1993年制定了《银行与企业法》,1996年改革了《抵押贷款法》
2.政府拨款向9家商业银行注资$7.5亿,又向国有银行提供了为期15年的重组债券,由政府和波兰银行民营化基金承担清偿责任;
3.政府在每个银行成立了专门的“沉淀资产管理部门”,并由国家建立清算部门接受专门企业的债务,给债务银行自主权,避免过度使用破产程序;
4.银行与企业就债务重组方案进行协商,实行资产债权化或债权拍卖或债权转股权;
5.不良贷款重组后,政府集中推行国有银行民营化发展;
6.在世界银行资助下政府选择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配对形成姊妹银行,实现管理技术转让和重组经验借鉴。 波兰银行重组在时间上和程度上要比匈牙利迅速和彻底,政府的成本也较低
韩国 1997年底,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韩国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大量企业倒闭,严重威胁了韩国的金融体系。 债权重组 1.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指导重组工作,其中包括起领导作用的FSC,专门负责处理银行不良债权的KAMCO以及与KAMCO配对给困难银行提供财政援助的KDIC;
2.由政府作担保,KAMCO与KDIC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然后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对银行不良债权进行重组;
3.下令关闭15家资不抵债银行,同意在评估后有能力重组的7家银行重组,并对它们采取注资扩充资本金、购买不良债权、补贴等手段;
4.政府鼓励外资银行投资于当地银行,且KAMCO在1998年底开始向外拍卖不良债权。 由于政府决心坚定,目标明确,韩国银行重组问题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效。
(资料来源:《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国际经验借鉴以及中国的可行模式探讨》《上海金融》2002.5)
(二) 综观这些案例模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1、几乎所有的成功案例都是将好资产与坏资产分离经营,对分离后的好资产采用委任到人的方式经营,对坏资产采用折价出售的办法。
2、要成功解决银行不良贷款,必须借助政府的支持。需要该国政府注入资金、发行债券等手段充分地配合,参与重组,同时,政府也应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3、从美国案例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决定要当机立断,拖延敷衍可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不仅如此,政策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全面,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短期行为。[8]
4、瑞典案例告诉我们:对不良贷款进行清理重组的同时,“好银行”、“好资产”的重组也很关键。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估价应该准确,对所有的银行都应按照严格平等的原则对待。
5、韩国案例告诉我们:资产管理公司应采取资产重组、破产清收、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来处理不良贷款,避免方式单一化。而且资产管理公司应以资产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他在所有运作中的身份都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市场参与者。[9]
6、从瑞典、波兰以及韩国的不良贷款处置措施中我们看到,应该引进外资,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和市场作用,充分利用外资和市场机制,从而保证不良贷款快速而又有效的解决,尽量减少损失。
7、从波兰案例和匈牙利案例比较得出,应采取适合各国国情的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法。波兰的不良贷款重组是以债权银行为主导的,这与政府主导的匈牙利方案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波兰的金融市场开放的较早,有较好的银行商业化环境和对外融资条件。
8、波兰案例还告诉我们,银行不良贷款的彻底解决必须与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结合起来。剥离出去的坏资产能否收回及收回多少,以及好资产未来发展趋势如何都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
六、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建议
(一) 解决不良贷款需要多管齐下
我国政府对处理不良贷款十分重视,前后尝试了多种的解决方式。但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不良贷款问题,除了方法上的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消除产生不良贷款的体制基础。
为了积极、有效、稳妥地解决我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必须在考虑我国具体国情和不良贷款的现状的基础上,遵循以下思路。
1、 运用多种手段,稳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处理不良贷款的方法不能简单化,“一刀切”。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单独来说,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企业,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必然要运用多种解决方案,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2、 加强金融改革,防范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处理不良贷款要从切断源头入手,在处理原有不良贷款的同时,决不能放松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第一,要消除新增不良贷款产生的社会因素。首先要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他是国家负有限责任的独立的企业法人,而不是国家负无限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防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就必须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这一独立法人地位,依法杜绝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一切行政干预。还有一个扩大融资渠道的问题。应当指出,社会信用过度集中于银行,是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我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行政干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增加社会信用渠道则相对容易。据测算,我国银行贷款在社会信用总量中的比重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社会信用过度集中于银行,企业贷不到款,又没有别的资金来源,就必然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因此,要防止国有商业银行产生新的不良贷款,消除新增不良贷款的社会因素,就应该通过发展直接融资,培育企业自我积累能力,鼓励企业利用外资等方式,扩充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
第二,要消除新增不良贷款产生的体制因素。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照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方向,进行包括股份制在内的银行体制改革。所谓现代银行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银分开、管理科学”为基础,以“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发展”为经营特点,以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和机构设置方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审慎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为内容的银行制度。现代银行制度的前提是产权明确,因此,应当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第三,要完善以内控制度、行业自律、央行监管、存款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风险防范体系。内控制度,是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银行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经营风险而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内部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行业自律,是通过银行协会协调各家银行的经营行为,防止恶性竞争,维护行业利益的办法;央行监管,是人民银行为维护金融安全,确保银行体系的高效运行,从合规性和风险性两个角度监督管理各家银行经营行为的措施;存款保险。是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促进经济、金融有序运转而设立的专门对银行存款承保的一种保险业务。内控制度、行业自律、央行监管、存款保险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四道防线,构成全方位的银行风险防范体系,要进一步的充实完善。
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直接原因。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离不开国有企业的改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能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还贷能力,决定了不良贷款存量化解难度;国有企业能否真正建立预算、信贷、投资三方面的硬约束,必将决定了能否控制不良贷款增量的增长。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经济改革最基础的一环,只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成为能够承担责任的自主决策的市场主体,才能够有权利和有资格申请金融服务,将得到的资金迅速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支付利息保证金融业也获得不低于平均利润的利润,从而保证金融业的生存、积累和发展。[19]
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必须与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银行不良贷款的剥离首先卸去沉重包袱,然后通过银行不良贷款重组过程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法规法制的健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化解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贷款,并堵塞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源泉。
综上所述,不良信贷资产的成因是复杂的、多变的,我们可以采取经济、行政的手段进行短期的化解和防范,但从法律角度建立一套内外结合、纵横统一的防范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诱发不良信贷资产产生的各种因素,为依法治理金融,确保金融业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最终达到保障金融业长治久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研网“银行不良贷款研究”课题组 《不良贷款处置路在何方》《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2.谢庆健《不良贷款问题的实证思考》《中国金融》2002.1
3.李若谷 《辨证看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国际融资》2002.6
4.郑霖孙《十大因素解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增高成因》《 中国经济时报》2003.4.30
5.苑倩倩 冯世政 《浅谈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月 第1期
6.谭德智 程明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西南金融》 2001.11
7.赵璐 《国外银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经验与借鉴》《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2
8.杨小阳 叶星 张华清 罗英燕 《美、日、韩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与启示》 《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2002.1
9.Kurl Park 《Korea Bank Reformation in East China’s Banking Crisis》《Finance Research》1999.5
10.周正康 马奎 《如何强化不良贷款的管理》《现代金融》2002年第6期
11.唐香娟 刘亚珍 李俊《从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看我国债转股》《理论观察》2002.1
12.张爱玲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几点对策》《财贸研究》2001.1
13.彭丹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处置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6
14.Phillip L. Zweig《Asset-Backed Securities》《Jour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1.11
15.范淑芳 《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途径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1.4
16.刘屹东 王都富 《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商业性收购的探索》《中国城市金融》 2002.2
17.魏强《不良贷款处置引进外资的思考》《上海金融》 2003.1
18.姚志萍 《解决不良债权的新思路》《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9.张常胜 付兆华 杨子江 单世扬 孙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体制成因与对策选择》《金融论坛》2001.11
20.忻霞 《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国际经验借鉴以及中国的可行模式探讨》《上海金融》2002.5
21.《防范不良信贷资产的法律机制研究》《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3月
浅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